顶点小说网 > 流逝 > 第一章

第一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流逝 !

    王安忆说:

    有时候我想描绘小说这东西的形状。它的时间状态是无疑的,就是讲述的过程,那么空间的状态呢?空间是个令人茫然的概念,它好像很难物化似的,而我知道,空间其实是无时不在的,它是时间的容器,我们存在的本身就证实并使用了它。那么,小说的空间状态是什么?难道就像纸那样扁平的一张?马拉美所说的“世上的一切东西都为了成为书而存在着”就为了成为那样扁平形状的东西吗?这似乎令人伤怀。

    一

    隔壁房间里的自鸣钟“当当当”地打了四点,欧阳端丽在黑暗中睁开眼睛,再不敢睡了。被窝很暖和,哪怕只多呆一分钟也好,她拖延着时间。谁家的后门开了,又重重地碰上了司伯灵锁──“砰”随后,弄堂里响起一阵又急又碎的脚步声。端丽咬咬牙翻身坐起,把被子一直推到脚下,似乎为了抵抗热被窝的诱惑。一团寒气把她包裹了,打着寒噤,迅速地套上毛衣、棉袄、毛裤──毛裤软绵绵的很难套上。五分钟以后,她已经围着一条黑色的长围巾,挎着篮子,拧开后门锁,重重地碰上门,匆匆走了,身后留下一串沓沓的脚步声。

    天,很黑。路灯在冰冷的雾气里哆嗦。几辆自行车飞快地驰过去,三两个人缩着脖子匆匆走着,一辆无轨电车开过了。端丽把围巾没头没脑地包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活像个北方老大嫂。风吹来,刀子割似的,一下子就穿透了毛线裤和呢裤,她觉得似乎只穿了条单裤。俗话说:寒从脚底来。腿一冻,带得全身都打哆嗦。该做一条薄棉裤,她思量着。从没想到上海会有这么料峭的北风。因为她从来不曾起这么早并且出门,她也从不曾以为早起出门是什么难事。有时,阿宝阿姨没买到时鲜菜,她会说:“你不能起早一点吗?”现在,阿宝阿姨走了,轮到她早起了。她叹了一口气。

    穿过马路,赶上前边那个挎菜篮的老太婆,又被两个小姑娘从身后超过,街面房子的门里不时有人走出,提着竹篮,打着哈欠,碰上了门,袖着手向前走去。走向菜场的队伍渐渐壮大了。到了路口,转弯,前面就是菜场。昏黄的灯光像一大团浓重而浑浊的雾气,笼罩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地上潮漉漉粘搭搭的像刚下过一场细雨,这里那里沾着菜皮,鱼鳞。人声嘈杂,都在说话,都听不清在说什么。一辆黄鱼车横冲直撞地过来了,人流被劈成两股。一伙小孩子和妇女挤在黄鱼摊前,吵吵嚷嚷,推推搡搡,眼看着要打起来了。端丽赶紧站远一点。这种地方,大都是被这些野孩子和以专给人家买菜为职业的阿姨垄断着,旁人休想插脚。他们似乎有一个什么联合同盟。如你想买时鲜菜、热门菜,早早地去了,排在第三位,甚至第二位。然而一开秤,转眼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到了第十七、十八人后面了,哪怕在你前边只是一块砖头,剎那间,也会变出这许多人来。他们互相拉扯,互相证明,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堡垒。

    端丽身不由己地走在人流中,心里盘算来、盘算去,总也没法子把这八角钱的菜金安排妥。公公的定息、工资全部停发,只给每人十二元生活费,还不包括已经工作了的大儿子,端丽的丈夫文耀。他自然是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可惜他从没这么打算过。他拿着六十元的大学毕业工资,早早地结了婚,生下二女一男。端丽没有工作,大学毕业后竟把她分到了甘肃,她不去,她不少那几个钱用。谁想到过会有这么一天呢?六十元,要供给五口人的衣食住行。

    六十元,扣除煤气,水电,米,油盐酱醋,肥皂草纸牙膏等费用,剩下的钱全作菜金,也只睹每天八毛。越是没有吃的,越是馋。三个孩子本来吃饭都需要动员,而如今连五岁的咪咪都能吃一碗半饭。一碗雪里蕻炒肉放在饭桌上,六只小眼睛一眨一眨,一会儿就把肉丝全啄完了。端丽狠狠心,决定买一块钱的肉,干菜烧肉,解解馋,明天吃素好了。

    想好了,便挤到肉摊子跟前。人不多,只排了十来个人,她在末尾站上,一边细细打量肉案上的肉,经过衡量比较,看中了一块夹精夹肥的肋条。前边有两位指着那块肉,斩去了五分之二,可别卖完了!她的心有点跳。又有一个人要买那块肋条肉,只剩三指宽的一条了。好在,她已排到了跟前,紧张、兴奋,使她一时没说出话来。

    “要哪块?快点快点!”卖肉的小师傅不耐烦地用一根铁条在刀口“霍霍”地挫了几下,后边的人直推端丽。

    “要这块肋条,一块钱!”她怕被人挤出去,两手抓住油腻腻的案板。

    小师傅拖起肉,一摔,一刀下去,扔上秤盘:“一块两毛!”

    “我只要一块钱的。”她抱歉地说。

    “只多两角钱,别烦了好不好!”“麻烦你给我切掉,我只要一块钱。”端丽脸红了。

    “你这个人真疙瘩,你不要人家要!”

    “给我好了,小师傅。”后面一个男人伸过篮子。端丽急了:

    “我要的,是我的嘛!”她夺过肉,掏出钱包,点了一块两角钱给他。

    肉确是很好,可是,把明天的菜金花去了一半。要么,就作两天吃好了。这么一想,她轻松了。走过禽蛋柜,她站住脚:买几只鸡蛋吧!蛋和肉一起红烧,味道很好。孩子的营养要紧,来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太委屈了。她称了半斤蛋,四毛四分。作两天吃也超支了四分。不管它了,过了这两天再说吧!她吐了一口长气,转回头走出菜场。

    天色大亮,路上行人匆匆,自行车“滴铃铃”地直响成一片,争先恐后地冲。有一些小孩子,斜背书包,手捧粢饭或大饼油条,边走边吃。端丽想起了多多和来来,加快了脚步往家走。

    文耀和孩子们都起床了。多多很好,没忘了点煤气烧泡饭。这时,都围着桌子吃早饭呢!

    “妈妈,买油条了吗?”来来问。

    “妈妈买肉了,今天吃红烧肉烧蛋。”端丽安慰孩子。

    来来欢呼了一声,满意地就着什锦咸菜吃泡饭。多多却噘起了嘴,没精打采地数珍珠似地往嘴里拣饭米粒。这孩子最娇,也许因为她最大,享的福多一点的缘故吧,对眼下的艰苦日子,适应能力还不如弟弟和小妹妹。

    “别忘了给姆妈爹爹端一点过去。”文耀说,匆匆扒完最后几口饭,起身走了。

    “好的。”她回答,心里却十分犯愁。

    “我的语录包呢!”多多跺着脚,烦躁地叫。

    “你自己找嘛!”端丽压制着火气说。她刚披上毛巾开始梳头,这么披头散发地在菜场上走了一早晨,简直不堪回首。

    “咪咪,你又拿我的东西。没有语录包不能进校门的呀!”

    端丽只好放下梳子,帮她一起找。咪咪也跟在后面找,她最小,却最懂事。最后在被子底下找到了。

    “不是我放的。”咪咪赶紧声明。

    “不是你,难道是我?”多多朝她翻翻眼,匆匆地检查着里面的语录,老三篇等宝书,这是他们的课本。去年年底划块块分进中学,每天不知在学什么,纪律倒很严,不许迟到早退,多多这样出身不好的孩子,就更要小心才行。

    “多多,在学校少说话,听到吗?”端丽嘱咐道“人家说什么,随他的去,你不要响,别回嘴,听到吗?”

    “晓得了!”多多下楼了。她很任性,不肯受屈,端丽最替她担心了。

    “妈妈,我走了。”来来也跟着下了楼,他还在上小学,很老实,不大会闯祸。

    这时候,端丽才能定下心继续梳头。她的头发很厚,很黑,曾经很长很长,经过冷烫,就像黑色的天鹅绒。披在肩上也好,盘在脑后也好,都显得漂亮而华贵。她在这上头花时间是在所不惜的。可是红卫兵来抄家时勒令她在十二小时内把头发剪掉。她剪了,居然毫不感到心疼。当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时,谁还有闲心为几根头发叹息呢?她只求太平,只求一切尽快尽好地过去。只是从此,她再不愿在镜子前逗留,她不愿看见自己的模样。匆匆地梳好头,匆匆地刷牙、洗脸她干什么都是急急忙忙,敷敷衍衍。过去,她生活就像在吃一只奶油话梅,含在嘴里,轻轻地咬一点儿,再含上半天,细细地品味,每一分钟,都有很多的味道,很多的愉快。而如今,生活就像她正吃着的这碗冷泡饭,她大口大口咽下去,不去体味,只求肚子不饿,只求把这一顿赶紧打发过去,把这一天,这一月,这一年,甚至这一辈子都尽快地打发过去。好些事,她不能细想,细想起来,她会哭。

    “妈妈,我到楼下后门口站一会儿好吗?”咪咪请示。

    “好孩子,在家里。妈妈煮好蛋,帮妈妈剥蛋壳。”端丽央求咪咪。她怕咪咪和邻居孩子接触。一旦有了纠纷,吃亏的总是咪咪,碰到不讲理的大人,就更糟了。

    咪咪没有坚持,有些忧愁地叹了一口气,不知怎么,这孩子会叹气。她走开了,趴在窗口往下看。

    端丽洗碗,扫地,揩房间,把肉洗干净泡上酱油炖在沙锅里,别一个煤气煮鸡蛋。

    “妈妈,”咪咪从窗口扭过头来说“甫志高又来找小娘娘了。”

    “噢。”端丽答应着。“甫志高”是小姑文影学校里高她两级的同学,长得和电影里的“甫志高”活像。这男孩子出身也不大好,父亲开私人诊所,两人都没资格参加红卫兵,逍遥在家,不知怎么开的头,来往起来了。

    “他俩出去了,”咪咪又报告“甫志高走在前头,小娘娘在后边。”

    “咪咪,来剥蛋!”

    “噢!”咪咪来不及地跑了过来。能有点事干,她很高兴。

    沙锅里飘出肉的香味,十分馋人。可是,肉却缩小了。端丽惶惑地看着它们,不晓得该如何阻止它们继续小下去。

    “嫂嫂。”文光拿着一只碗一双筷走到水池子跟前,拧开水龙头冲了一下,收进碗柜。

    “这么就算洗过了?”端丽恶心地说。看他那么懒洋洋的邋遢样子,她不晓得他当年和父亲划清界线的革命闯劲上哪儿去了。

    “并没有油腻。”他和蔼地解释道,走出厨房,顺手摸了摸咪咪的脑袋。咪咪毫不理会,全神贯注地看着手里的鸡蛋,她轻轻地敲了几下,翘起小手指头,小心地揭着,像是怕把它揭痛似的,神情很严肃。

    端丽在剥好的光滑的鸡蛋上浅浅划了三刀,放进肉锅,对边上神情关注的咪咪解释:“这样,味道才会烧进去。”

    “肯定好吃得一塌糊涂,妈妈。”咪咪说。

    端丽心里不由一酸,这种菜是乡下粗菜,过去谁吃啊!难得烧一小钵,直到烧化了,也很少有人动筷子。她看了就发腻,可现在居然真觉得香。

    肉煮好,连同干菜、鸡蛋,有大半沙锅。端丽找了一个样式好看的小碟子,先在底下铺上一层干菜,然后放上几块方方正正的肉、一只蛋,送到隔壁房间去。他们原本是同婆婆一起吃的,公公停发工资后,婆婆说分开好安排,就分开了。

    “端丽,你们自己吃好了,让来来吃好了。”婆婆客气着。

    “一点点东西,姆妈,给爹爹尝尝味道。”端丽放下碟子赶紧走了。这么一点东西再推来让去的,她要羞死了。

    她准备吃两天的计划,在中午就破产了。她先用筷子在沙锅里划分了一下,勉强睹三顿,可一顿只浅浅一碗,分到五张嘴里,又有几口了呢!她毅然把碗盛满:要吃就要吃畅,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午饭后,是一天中最清闲自在的时候。端丽松了一口气,打开衣柜,想找几件旧衣服拆拆,翻一条棉裤。找出两条旧裤子,可作里子,又找了一件咪咪小时候的旧棉袄,把棉花拆出来可作心子。材料找全,就坐下开始工作。第一道工序是拆,拆比缝还难,很枯燥,又急不得。正拆着,小姑文影来了。文影不算十分漂亮,但举止有几分恬静,很讨人喜爱。她们姑嫂以前的感情并不怎么好,常为一些小事叽叽咕咕。文影见端丽做了新衣服要和妈妈吵,端丽见文影买了新东西也要和丈夫生气。现在,所有的东西一抄而空,再没什么可争的了。加上文影学校停课,整天很无聊,常来嫂嫂房间坐坐,倒反和睦了许多。

    “嫂嫂,你在拆什么?”

    “两件旧衣服,改一条棉裤。”

    “这件也要拆吗?我帮你。”文影找了一把小剪子,也拆了起来“棉裤太笨重了,应该用丝棉做。”

    “几斤丝棉都抄掉了,还都是大红牌的呢!几件丝棉棉袄也抄了,全放在楼下,连房间一道封起来。只剩你哥哥的一件驼毛棉袄了。”

    “再加一条厚毛线裤还不行吗?穿棉裤难看!”

    “我老太婆了,难看就难看,随它去了。”端丽半真半假地笑着说。

    “瞎三话四。嫂嫂你是最不见老的。不过,那时你真漂亮,我至今还记得你结婚那天的模样。”

    “是吗?”

    “真的。你穿一套银灰色的西装,领口上别一朵紫红玫瑰,头发这么长,波浪似地披在肩上,眼睛像星星一样,又黑又亮。那时我五岁,都看傻了。”

    “是吗?”端丽惆怅地微笑着。

    “我觉得你怎么打扮都好看。记得那年你妈妈故世,大殓时,你把头发老老实实地编两根辫子,还是很好看,怪吧!”

    “有啥怪的。人年轻,怎么都好看。”端丽决计打断小姑的追忆,她不忍听了,越听越觉得眼下寒伧,寒伧得叫人简直没勇气活下去“你现在是最最开心的时候,人生最美好的阶段。”

    “可是我们只能穿灰的,蓝的,草绿的,只能把头发剪到齐耳根,像个乡下人。”文影叹了一口气。

    “就这样也好看,仍然会有人爱你。”嫂嫂安慰她。

    “但愿”

    “你那同学对你有意思?看他来得很勤。”

    “嫂嫂,你又瞎三话四!”文影脸红到脖子根。

    “我说的是实话,你也有十七岁了吧!”

    “我才不想那些事呢!我还想读书。”

    “想读有什么用。再说,真读了又怎么样?我大学毕业还不是做家庭妇女。”

    “那是你自己要做家庭妇女。我就不!”

    “说得好听!如果要你去外地,你去吗?我是怎么也不去外地的,在上海吃泡饭萝卜干都比外地吃肉好。”

    “都传说,我们毕业了,有分配去外地的名额。”文影忧愁地说。

    “端丽,”婆婆来了,一脸的惊恐不安“楼下来了十几个人,都是你们爹爹单位的,戴着红袖章。”

    “真的?”姑嫂二人顿时紧张起来,文影脸色都发白了。端丽站起身,把门关好,强作镇静安慰婆婆“别怕。最多是抄家,东西也都抄完了。”

    “我就怕他们上来缠,问这问那。不回答不好,回答错了,又给你爹爹添麻烦。”

    “别说话。”文影低声叫,眼睛充满了惊恐。她很容易紧张,有点神经质。每次抄家之后,她都要发高烧“别说话,让他们以为楼上没有人,就不会上来了。”

    于是,三个人不再出声,静默着,连出气都不敢大声。只听见楼下传来拆封开门的声音,有人吆喝:“再来两个人,嘿──扎!”好像在搬东西。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房门忽然开了,三个人几乎同时哆嗦了一下。有人走了进来,却是来来。大家松了口气,婆婆直用手抚摸胸口以安抚心脏。

    “你怎么上来的?”端丽不放心地问,似乎楼下布了一道封锁线。

    “我走上来的。”来来实事求是地回答。

    “楼下那些人没和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