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殇之涅盘 > 第10章 应对之策

第10章 应对之策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殇之涅盘 !

    庄宗见刘后说话如此肯定,便不再迟疑,命李绍荣率领三千骑兵到邺都抚慰赵在礼等人,尝试招安他们。同时征集各路军队,以防备招安不成。

    平蜀大军在返回途中,李绍琛因蜀地之事颇为不满,在路上借酒对各位将领说:“皇上能夺取大梁平定巴蜀,皆是郭公的谋略和我的战功。至于背叛梁国,归顺皇上,并与皇上一同牵制夹击敌人,最终攻破梁国,这些是朱公的功劳。如今朱、郭二人都无罪遭灭族,待我们回到朝廷,恐怕下一个就是我了。我何其冤枉啊!这可如何是好?”

    李绍琛所率部队大多是河中士卒,众人皆悲愤道:“西平王朱友谦有何罪过,却被满门诛杀!若我们回去岂不是同史武等一样会被诛杀了。”

    次日,李绍琛见时机成熟,便自封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并向成都发布檄文,宣称已奉诏接替孟知祥,并招安蜀中百姓,结果三天之内竟然集结了五万人。

    动乱随即纷起,邢州的左右步直兵赵太率四百人占据了邢州城,自称安国留后。沧州的军队发生动乱,小校王景戡率军讨伐平定了沧州,自封留后。河朔地区的州县也相继发生动乱。

    李绍荣奉旨率兵抵达邺都城外,摆开阵势准备攻打邺都南门,并派人将圣旨送去给赵在礼等人。

    赵在礼不愿交战,便派人送去羊和酒来犒劳士卒,但他自己却在城上对外喊话道:“将士们思念家人擅自归来,李相若是能奏明皇上免除我们死罪,我们必将改过自新!”

    身为监军的史彦琼听后,破口大骂道:“你们这些死贼,破城以后定将你们碎尸万段!”

    听到史彦琼这般说,皇甫晖对大家道:“从史彦琼的话来看,皇帝决不会饶恕我们的。”

    听得此言,众将士气愤异常,将皇帝的诏书撕碎,决心抗击唐军。

    李绍荣攻城失利,便将这些情况派人送去呈报庄宗。

    庄宗看完来信,怒不可遏道:“城破之后,一个不留。”遂继续调集军队进行讨伐。

    李绍荣攻打邺都时,副将杨重霸终率数百名士卒登上邺都城,但因后援不足,杨重霸等皆战死。如此乱兵知已无退路,抗击之心更强了。

    朝廷对这四处纷乱甚为忧虑,每日皆遣使者催促魏王返朝。因李绍琛反叛,李继岌只得遣中军精锐部队随任圜前往讨伐,而自己则留于利州等待,故未能及时返回。

    李绍荣讨伐赵在礼未获成功,前往邢州讨伐赵太亦未成功,庄宗无奈欲亲率军队讨伐邺都。然宰相、枢密使皆言京师乃国家之根本,皇帝之车驾不可轻易出动。

    庄宗问道:“我若不亲征,还有哪位将领可前往?”

    有人言:“李嗣源乃最佳人选。”

    庄宗尚忌恨李嗣源,遂言:“吾爱惜嗣源,欲留其于城中警卫。”

    众人又道:“如此便无他人可胜任矣。”

    忠武节度使张全义道:“河朔事多,时日久之则成大忧,宜令李总管前往讨伐。若倚仗李绍荣等人,恐怕遥遥无期矣。”

    李绍宏也多次举荐,在众朝臣全力推举下,庄宗只得令李嗣源率皇帝亲军前往讨伐邺都。

    自邺都叛乱至今已近两个月,延州方面也有报告说,绥、银地区之军队叛乱,并抢劫州城。

    因邺都一直被围,武珏与李从荣无法入城,只能暂于城外寻机。此时正巧李绍真奉朝廷之命前往邢州讨伐赵太,李从荣便厚着脸皮随军同行,以候时机。

    特区方面得知唐国动乱,郑博文赶忙召开会议商议对策。

    苗常儒道:“主公,现今大乱,我等可否趁机夺取蓟州?”

    郑世元道:“蓟州乃李绍斌驻守,此人稳健,恐难攻取。”

    蒙佑道:“蓟州虽城高,但我军皆配火器,兼有空中力量协助,如此攻城不难。”

    郑博文问道:“倘若大唐此次平定后,我们夺了他的城池,他们怎会甘心呢?”

    蒙佑道:“那又怎样,我们以火器守城更为犀利,即便来数万大军,也休想攻下。”

    郑博文叹气道:“我倒不怕作战,只是政治因素着实棘手。一旦与唐闹翻,契丹再来攻,我们岂不是两面受敌。”

    苗常儒道:“这倒不必担心,契丹方才修好,他们正在攻打渤海国,无暇顾及我们。”

    郑博文道:“我们对大唐了解甚少,朱贵这家伙传递的信息也不好,送回的消息太过简略。”

    苗常儒道:“朱贵曾跟我说,他怕花钱太多,主公您会怨恨。”

    郑博文哈哈笑道:“这家伙还替我省钱,如今局势,信息可比钱更值钱。待给他回信时,说明别怕花钱,只要值得,开销上不设上限。”

    苗常儒道:“这不妥,还是定个章程,设定个预算为好。”

    他停顿片刻后道:“我有位友人,想推荐给主公。”

    郑博文道:“哦?是何人,说来我听听。”

    苗常儒道:“此人名为魏启丞,才智超群,睹微知着,曾在吴国为官,因感叹徐家霸权而弃官。前些时日,来此我方知他现于易州,任大理评事。言语之间,能感受到他对朝廷甚是不满。我想是否可前去游说,争取让他加入我们。”

    郑博文想了想道:“可以,安排一下,我们抓紧过去。蒙佑你们做好准备,一旦有变,我们即刻兴兵。”

    郑博文也不敢耽搁,旋即与苗常儒带着几名亲卫前往易州。

    没几日便抵达易州,打听后很容易找到州府衙门,苗常儒打点守门后,将魏启丞找了出来。

    众人见面寒暄过后,魏启丞热情地邀请众人来到一家酒楼款待大家。

    席间,苗常儒问道:“魏三,可否为我们分析下前唐地的境况?”

    魏启丞看了看郑博文,微笑道:“我才疏学浅,岂敢妄言分析呢。”

    郑博文接话道:“嗳,魏先生过谦了,我与常儒甚是相熟,今日都是自家人,不必客套,还请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为好。”

    魏启丞思索片刻道:“依我之见,当前朝廷已病入膏肓,栋梁之材皆遭诛杀,宦官伶人专权,后宫亦干政。国内起事者众多,平蜀大军短期无法指望。此时若有能人平定叛乱匡正朝纲,必能稳定局势建立功业。”

    郑博文心里一动道“先生为何不施展报复,以正朝纲呢?”

    他看向郑博文,稍后道:“以我之力过于微末,怎敢自不量力。自我从特区离开后,亦时常思索,此生当何为,然世间纷乱,纵然有心却也无力。在下东西奔走希望找到可以施展之处,但往来十数年亦不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