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月落昼锦堂 >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宋军连续取得战斗胜利,也使前线将领们自信起来。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当年曾预言元昊必叛的老将刘平上书仁宗皇帝,提出建议:趁元昊国势未强,如以鄜延、环庆、泾原、秦陇四路兵马,分两路同时出击,以三倍于元昊的兵力,不出一个月,宋军便可收复山界的洪、宥等州,请诏夏竦、范雍与两府大臣商定攻守之策,令边臣遵守。

    刘平对战争的看法,和夏竦对战争的看法截然相反。

    一个主攻,一个主守。

    刘平的战略,不能不说是一个从根本上最终解决西夏问题的战略,他的主张和后来韩琦的主张几乎完全一致,而两相比较,此时的帝国仁宗皇帝更倾向于主攻。然而,就在帝国攻、守之计尚未最终确定的时候,西夏杰出的军事家元昊,已经完成了夺取延州首要据点——金明寨的部署。

    无可否认,做为宋军延州一路前线最高军事指挥官,文人出身的范雍,无论才智、机谋和用兵策略,都无法和文韬武略的元昊相比。如果说元昊是西北大漠上的一只雄鹰,那范雍就无异于草原上一只羔羊,两个对手之间的这种根本不对称,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战争的结局。

    当元昊一个月前攻保安军失利,扬言将攻延州的时候,未战先怯的范雍已经深感束手无策,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紧急上书朝廷,向仁宗皇帝要兵,要更多的兵:延州最当贼兵要道,地域辽阔而砦栅稀少,近者相距百里,远者相距200里,当地士兵寡弱,又没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可用,贼兵出入于此,请益兵……

    但就在范雍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元昊为麻痹范雍,又派人到延州向范雍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重新归顺朝廷,范雍真是大喜过望,老天爷这是开眼了啊,终于让元昊这小子迷途知返了。范雍又是厚礼将西夏使者送回,又是将这一消息飞马秉报朝廷,而更甚的是,范雍居然因此松懈了延州的戒备,一门心思等着元昊前来归顺。

    转眼到了宋仁宗康定元年正月,西夏大军从土门一路进入宋境,二次围攻保安。范雍得到消息,大惊失色,急忙飞马传檄在庆州的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和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命他二人赶快合军,增援土门。范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元昊围攻保安只是虚晃一枪,他真正的目标,是延州的要塞金明寨。

    此时的金明寨,早已不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了,元昊大军一到,先前投降过来的夏人立即群起内应,金明寨守将李士彬仓促之间应战不及,被夏军生俘,金明寨倾刻间土崩瓦解,夏军乘胜包围延州。而此时的延州,大将石元孙率主力部队增援土门,不在境内,守城宋军只有几百人,实际上是空城一座。面对汹涌而来的夏军,范雍心胆俱裂,急忙派人传檄增援土门的石元孙、刘平,命他们即刻还军,回救延州。

    但这时候,当初接到范雍传檄的刘平,已经赶到保安和石元孙会师,两人正率军赶往土门途中,现在突然又接到范雍回救延州的命令,军事经验丰富的刘平立刻感到了事态严重:延州一旦失守,那将意味着帝国西北门户将从此洞开!因此,刘平不敢有丝毫怠慢,急率大军顶风冒雪、昼夜兼行,于正月二十三日到达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交汇处的三川口(今延安西北)。当时,刘平所部,连同石元孙及屯驻保安的鄜延路监军黄德和部,宋军共有步、骑兵一万多人。以一万多兵疲马乏的宋军对阵10万以逸待劳的夏军,这是一场胜负注定、且没有任何悬念的战斗。

    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并非没有铁血忠肝的铿镪男儿!

    三川口,一万多宋军面对绝对劣势,与夏军浴血苦战了一天一夜,宋军后军黄德和部首先溃退,宋军一下子阵脚大乱,尽管刘平等人拚死力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刘平、石元孙被俘,郭遵等数员大将阵亡,一万多宋军人马十成中折损八、九。

    三川口宋军大败,延州已经成了一座空城,但或许是天不亡大宋,是夜天降大雪,围困延州七天之久的元昊不得已,率军解围而去,延州城因此得以保全。

    仁宗皇帝是在正月二十八日得到宋军兵败三川口奏报的。

    没有人知道仁宗皇帝当时是一种怎样的震惊:宋军不是胜了好几回吗?刘平不是还说不出一个月就能收复洪、宥等州吗?范雍这丫的咋回事儿?当年他不是也上过《安边六事》,对边防有着头头是道的见解吗?夏竦呢?他不是对这场战争看得很透,颇为老成恃重吗?还有朝臣们,不是都认为元昊跳梁小丑,不堪一击吗?怎么一到动真格的,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呢?刘平、石元孙被俘?!近万名将士阵亡?!

    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宋仁宗震惊也好,愤怒也罢,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极为恼火。三川口这场大败,是大宋王朝自太宗皇帝北伐失利以来,从未有过的军事惨败!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元昊强大,而只会认为是他这个皇帝无能!宋国无能!宋军无能!难道不是吗?先朝真宗皇帝,面对比元昊强大百倍的辽国,不是都签定了《澶渊盟约》吗?而今天自己所面对的,只不过是一个刚刚立国、连皇帝该面朝哪边坐可能都不知道的元昊,这让宋仁宗如何能够咽下这口鸟气?!

    宋仁宗咽不下这口鸟气。

    他恼恨前线将领无能,却从未想过导致元昊称帝建国的结果,其实对宋王朝来说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不是吗?就在宝元二年九月,当时的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富弼,就曾经上过一封折子,一针见血论述过此事,富弼在折子中不无怨愤地指出——

    去年十二月元昊反,变起仓卒,大家都说感到突然,臣则知道元昊必然会如此。元昊当年就曾劝他父亲李德明不要臣服中朝,那时候因为西夏的实力不够,李德明才没有听从元昊的建议,现在元昊自已做主了,岂有不实现他自己理想的道理?这是他必然要造反的第一个理由。

    自宋夏通好,我朝对西夏从没有半点防备之意,夏人商贩进出宋地,山川险要、朝廷虚实,他们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还有我朝放出的宫女,元昊用重金招到左右,我朝宫中秘事全都为其所知,加上元昊凶狡本性,岂会将先朝盟约放在眼里?这是他必反的第二个理由。

    西北之地多山,马能走险,离海路远,泉水缺乏,我朝如出兵征讨,军需供给困难,我军穷追,他们可逃遁,我军退兵,他们则可追袭,元昊凭着这个地理优势,完全可以猖狂的为所欲为,这是他必反的第三个理由……

    富弼列举了元昊必定造反的六个理由,然后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这六个理由存在的时间这么久了,中外共闻,而天子却不知道,朝廷也不设备,这实为两府大臣之罪!元昊以往派使臣来,总是挑选一些强悍不羁、能说会道的人,以为我朝必然不敢杀他,如果我们那时就察觉元昊的阴谋,将西夏派来的使者斩于都市,立时削夺元昊的王位,或派大军征讨,或严修边备,我军必然会士气大振。可惜,我们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把西夏使者召到京城,听任他们随意买卖,回去的时候还赠给重金,难道我们还希望元昊能浪子回头、回心转意,重向礼仪教化吗?我朝对西夏施恩情、讲信义已经40年,他们都没有丝毫感恩之意,岂有姑息迁就,便能让他们幡然醒悟的道理?……

    宋仁宗不能不承认富弼这番话说的在理。

    如果当初对西夏早加防范。

    如果当初对进入宋境的西夏商人加以限制。

    如果将那些……

    但现在,一切都晚了!可是象富弼所说的这些诚恳建议,为什么就没有人早早的提出来呢?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