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月落昼锦堂 >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其实,此时的宋仁宗还对一个人有所不满,这个人就是前线战区总司令、自宋军三川口战败后,担任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夏守斌。

    夏守斌大军屯驻河中已经两个月,却不见其有任何动静,而韩琦在奏折中只提到了魏昭炳、王克基两人怯敌,对主帅夏守斌却只字未提,这是碍于夏守斌是前朝老臣,又是枢密院长官?还是韩琦指责魏、王怯敌,带有某种的暗示?宋仁宗清楚“兵熊一个,将熊一窝”的道理,但夏守斌是前朝老臣,先帝真宗临幸澶渊之时,夏守斌是驾前巡检,多少也算是经过战阵的了,该不会他也是怯敌了吧?

    事实上,仁宗皇帝的疑虑是准确的。

    但不能否认,此时的夏守斌,虽已不复当年随真宗皇帝御驾亲征之勇,甚而连他的儿子、当初识破元昊用反间计陷害李士彬的鄜延路副都总管夏元享(夏随)的勇气都不如,但夏守斌在军事谋略上还是有其正确的见解。

    夏守斌入主枢密院之前,是镇海军节度使、定州路都总管,当初,仁宗皇帝曾经向他了解西北形势,夏守斌回答说,西北那些小寨栅,平时驻兵不足千人,敌军如果以优势兵力前来,守军自顾不遐,哪里还能与敌军接战?应当把兵士合在一处,占据主要阵地,然后何机出击,或许可能成功。

    正因为(夏守斌这个意见,和韩琦后来给仁宗皇帝的意见一致)夏守斌有过这样的军事见解,因此,仁宗皇帝才于刘平、石元孙兵败三川口之后,对主动要求赴西北御敌的夏守斌寄予了厚望,不仅给了他精锐的帝国禁军,而且还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但生性实为庸怯、又缺乏运筹帷幄宏大谋略的夏守斌,在军中并没有什么威望,宋仁宗以这样的人主掌河中府军事,实际上无异于一个摆设。

    也就在仁宗皇帝对夏守斌大军逗挠不前心生不满的时候,文彦博和庞籍在河中府审理刘平投敌一案也有了结果,庞籍在上给仁宗皇帝的奏折中明确指出:黄德和退怯当诛!刘平等力战而殁,子孙宜赏恤!

    这个审理结果,给了宋仁宗一个申严军纪、振奋军心的机会,宋仁宗立刻下诏:黄德和临阵逃跑,处腰斩,枭首延州城下以警后人!刘平赠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在信陵坊赐宅院一座,录其子孙;石元孙赠中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录其子孙。其余万俟政、孟方、高守中、张达等战死将领,一并赠官。又从内藏库、左藏库各拿出缗钱10万,拨给陕西前线以充军需。

    但是,此时的仁宗皇帝,在对范仲淹的使用上却又一次犯了心疑,他改变了让范仲淹知永兴军的任命,而改任范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代替范仲淹知永兴军的,竟然是前次被欧阳修讥为“有何脸面出入朝堂”的原右司谏、现任刑部员外郎高若讷。

    很难说宋仁宗对范、高两人做这样的人事安排,这其中是否萌生了什么帝王心术?但高若讷上次没有谏留范仲淹,受到范的好友欧阳修讥讽,明摆着一定会对范仲淹有成见,仁宗皇帝如此安排,实在不能排除二人可以相互制约之心。而且宋仁宗这种做法太明显,谏官梁适就一针见血指出:范仲淹前次责贬饶州,高若讷时任谏官不仅没有劝阻,反而诋毁仲淹做事疏阔,今天却让他们一起共事,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宜,应委派一员近臣才是。

    宋仁宗虽然被人戳穿了心思,但却还厚着脸皮装出不高兴的样子:朕正要把边陲大事委给仲淹、若讷,他二人怎能为过去的事情还生嫌隙?但仁宗皇帝话虽然是如此说,可后来想想,还是边事为大,开不得玩笑,最终取消了高若讷知永兴军的任命。

    不过,导致宋仁宗做出如此安排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那就是仁宗皇帝已经下决心重新起用老宰相吕夷简。范、吕两人总是拴不到一个槽里,如果范、吕二人重新起用,那么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前线,万一要是再生出点什么意外,会不会误了国家大事?如此,有个高若讷在中间,或许会起到一点什么意想不到的作用也未可知。

    宋仁宗让吕夷简重归相位的决定,是在现任首相张士逊被御辇院近千辇官和家属拦住马头,马惊堕地之后做出的。其实,宋仁宗重新起用吕夷简的想法,早在三川口兵败之后就有了,现在张士逊马惊堕地,只不过正给了仁宗一个顺手推舟的机会。

    本来,西北战事突起,张士逊位居首相,拿不出半点儿替天子分忧的办法,遭到谏官们指责,仁宗皇帝念他身为先朝老臣,又当过自己老师的份儿上,到也没有批评他什么,但惟其如此,才让张士逊深感不安,不仅数次上章请求辞职,又屡屡向仁宗皇帝当面陈乞。也许是边疆多事之际,仁宗不想内阁再有什么人事变动,因此,张士逊虽然屡有所请,仁宗皇帝都没有批准。后来西北战事吃紧,仁宗皇帝下诏,御辇院凡40岁以下者,一律充入禁军。而辇官们哪里愿意放下老婆孩子热坑头,跑去前线打仗?于是上千名辇官带领家属,在首相张士逊上朝时拦住马头申诉,结果张士逊马惊堕地,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更坚定了张士逊辞职的决心,如此,一个要求辞职,一个也想换人,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

    宋仁宗康定元年五月,张士逊辞去首相位。宋仁宗调吕夷简以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天雄军,实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之职。至此,离开中央达两年之久的吕夷简,又一次重新入主中央内阁。

    宋仁宗召回了吕夷简。

    但此时,西北前线传回的战报,却让仁宗皇帝再度怒火中烧:自正月以来一直被夏军围困的塞门寨,在苦苦坚守了四个月之后终于失守,塞门寨主、内殿承制高延德被俘;监押、左侍禁王继元战死。当是时,塞门寨守军只有1000人,而代替范雍知延州的鄜延副都部署赵振拥兵8000,高延德数次向延州告急,请求增援,赵振都坐视不理,直到五月初才派出了一支100多人的小部队前去增援。更让仁宗恼火的是,屯驻河中府的夏守斌、王守忠数万大军竟也按兵不动,眼睁睁坐视塞门1000疲兵陷入敌手,真是岂有此理!

    愤怒不已的宋仁宗立刻下诏催促夏守斌、王守忠:即速率兵进驻鄜州!此时夏守斌大军逗留河中已近3月之久。几乎与此同时,同样在夏军围困中苦撑4个月的安远寨也落入夏军之手。

    似乎直到此时,从愤怒情绪中稍稍清醒过来的宋仁宗,才想起韩琦前次奏折中早就说过:赵振粗勇,只可任裨将,不可委大任的话。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那么,韩琦以族人性命保举的范仲淹,是不是到了该委以重任的时候呢?

    仁宗皇帝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西北局势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了。大军云集前线,光每天所耗钱粮就是一个庞大数字,更何况军事上宋军还一再失利。看来,必须得更换前线将帅,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让西北局势有一个大的改观。

    新的前线将帅,韩琦无疑是堪当大任的一个。

    那么,韩琦保举的范仲淹也将不会差到哪里。

    但问题是,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关系会不会影响大局?吕首相能容得下范仲淹吗?但出乎仁宗皇帝意料的是,当他就范仲淹出任西北一事征询内阁大臣意见时,吕夷简居然主张范仲淹从天章阁待制迁为龙图阁直学士,提升范仲淹的官秩品级。吕夷简大度宽容、以国事为重的胸襟,让仁宗皇帝甚是感叹,现在,有了吕夷简的认可,那任用范仲淹,宋仁宗心里可就安稳了许多。

    宋仁宗康定元年五月,仁宗皇帝再次对西北前线军事将领进行调整——

    免去陕西都部署夏守斌、都钤辖王守忠的职务,调归京城;

    以泾原、秦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夏竦出任陕西都布署兼经略安抚使、沿边招讨使、知永兴军;

    宋军前线仍分为两个战区:

    以韩琦为枢密直学士;副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泾原一路;

    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副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延州一路;

    庞籍接替范仲淹出任陕西都转运使。

    调鄜延副都部署任福为环庆副都部署,兼知庆州。

    西北人事调整之后,前线宋军士气终于为之一振——

    秦凤经略安抚判官尹洙上书论兵,请鬻爵为士兵修营栅、充边费;

    知庆州任福上书,以庆州去敌不远,愿率兵巡边,经营攻防工事;

    鄜延钤辖张亢上书,针对宋军作战联络不便的问题,提出以旗帜颜色配天干地支分辨敌我。

    就连帝国最高统帅仁宗皇帝,也在皇宫大内拍着脑袋,凭空设想了一套作战方案,下诏命将前线军队分成若干个小队,部署之职领兵一万、钤辖之职领兵五千、都监之职领兵三千,作战接敌之时,以官职小的先接战。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