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 > 第12节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

    这位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的巨人,在画完了最后一张画《带剑的男人》之后,和他最热爱的艺术、生活和人民永别了。新闻记者们潮水一般涌到穆甘寓所紧闭的大门前。一队警察从大客车里跳下来赶到现场,拦住了目瞪口呆的吊唁者。老园丁站在围墙里面,泣不成声地对着来人手执着的扩音器,诉说着前一天傍晚他在花园里与主人最后一面的情景。

    天才也好,勤奋也好,总之,毕加索身后留下的那些作品,足以说明他在世界造型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他的生前密友、画家布甸曾经说过:“从现在开始,往前数几个世纪,也将只有毕加索一个人堪称为伟大的画家。”

    帕勃洛·路易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的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该市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后兼任市博物馆馆长;母亲是有犹太血统的意大利移民。毕加索炯炯有神的眼睛、蓬勃旺盛的精力,可以找到母系遗传的基因,他的全名中的“毕加索”就是取自母亲的姓。相形之下,父亲倒显得多愁善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在儿子身上引起的反应,多少带些神秘和恐惧的成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长大了一些以后,毕加索发现,父亲不是那种冷面无情的人,他是很关心儿子的成长的。父亲常带儿子到自己的画室,看自己作画的动作和画出的作品。父亲严格的现实主义画风曾给走上艺术道路的儿子以重要影响。但是,毕加索不喜欢刻板的课堂学习方式。在学校里,他感兴趣的只是他手里捧着的鸽子。在他的作业本里,父亲和老师见到的常常是各种各样的画。他索性不去上学了,除非允许他在教室里把手捧的鸽子当标本画画。

    后来,父亲当了省立美术学院教授,毕加索被父亲送进工艺学校。他还是无意读书,整日沉迷于绘画,绘画水平也迅速提高。

    当时学校里的美术教育完全是“学院派”那一套,思想上保守、复古,艺术上恪守死板的规则,追求所谓“细节真实”,扼杀个性和想象力。这些都是毕加索无法忍受的。他要按自己的爱好和风格画画。在这一时期毕加索的一幅户外绘画习作中,就流露出某种强调光与色的效果的印象主义特征。在一些习作画中,能看得出,后来毕加索一生所坚持的艺术同生活的血肉联系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1895年,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年,父亲把自己画油画的笔交给了儿子;这就是说,从那一年起,毕加索便开始继承父亲的事业。当时,他才14岁。对这件事,毕加索后来在回忆中深情地写道:“爸爸把笔和刷交给我,从此他再也不画了。”话里包含着因自己的绘画才能得到父亲的肯定而感到的自豪,也包含着重任在肩对自己的鞭策。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毕加索并不想在艺术上重复父辈那条循规蹈矩的老路。父亲惊异地发现,儿子已经远远的甩开了他的那一套传统画法,也远远地甩开了他同时代的所有名师的风格,大踏步地走进了自己所开辟的崭新的艺术天地。

    这时,毕加索全家已迁居到西班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塞罗那。当时,那里正风行着现代主义的浪潮。70年代起于法国的印象主义受到崇拜。这种艺术认为物体并无固定色彩,所谓色彩不过是光波在物体表面颤动程度不同的产物。因此,应根据太阳光所呈现的7种色相去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现代主义还鼓吹艺术通过感官刺激信号去联想和暗示“彼暗世界”的主张。这一切,都给毕加索以新奇感。他一边观察、学习,一边思索着,但绝不简单的模仿。他已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不管在任何事情上,都要与众不同”。他的绘画技巧更成熟了。16岁时,毕加索已在大型展览会上展出了自己的三种作品,其中的《科学与仁慈》就用印象主义的光色技巧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他的早期名作之一。

    1897年秋,毕加索来到首都马德里,考入斐尔南美术学院,第一次过起了离家独居的生活。同时,由于《科学与仁慈》的获奖,毕加索的名字已被一些知名画家所注意。当他18岁由马德里返回巴塞罗那时,在家人的眼里,已是一个成熟的青年画家了。当时,毕加索参加了巴塞罗那一些青年人组成的文艺沙龙“四只猪咖啡馆”的活动。就在此时,他萌生了离开西班牙的念头。

    1900年,毕加索来到了巴黎。他先是被印象派五光十色的作品所吸引,接着,感受到“新艺术派”反叛学院派传统、追求艺术创新的强烈气氛,但同时也与“新艺术派”的颓废意识保持距离。他决意走出一条独立的创作道路。

    这时,毕加索已与画商搭上了线,他的作品开始标价出售,带来了经济收入。

    1901年,毕加索在伏拉德画廊举行个人画展。但是,他的那些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画一张也卖不出去。社会的冷遇并没有使他退缩,相反,他把眼光更集中地注视下层社会的人们,去反映他们的生活和不幸命运。在这以后的作品中,毕加索多用蓝色和其他暗色,线条僵直,人物多缺乏表情,虚弱瘦小干枯,给人以病态的感觉。这并非画家的故意杜撰,而是时代与社会病态的艺术化。

    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这一时期,被称为“蓝色时期”,主要作品有:《生活》《卖艺人一家及猴子》《熨衣服的女人》《穷人的进餐》《杂技演员与青年丑角》等。此间,他往来奔波于巴黎与巴塞罗那之间,艰难地开辟着自己的艺术天地。他在西班牙举行的画展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一些艺术家前来与他探讨艺术方法和艺术的使命问题。

    他开始与著名立体未来主义诗人阿彼利奈尔结识。与此同时,他的经济生活却陷入困窘,穷得连燃料都买不起,寒夜里冻得受不了,只得把一年所作的水彩画烧了取暖。就在这艰苦的岁月里,毕加索结识了他的第一个女友奥利维尔。这位犹太家庭出身的女郎给被饥寒和贫困困扰的毕加索带来了温暖和欢乐。由于奥利维尔的同情、友情与爱而振作起精神的青年画家,以明朗欢快的心情画出了《演员》一画,蓝色与其他暗色已见减少,增加了给人以清新畅快感觉的玫瑰色和粉红色。这一特色在《坐着的裸女》这幅画中显示得更加充分,成为了毕加索的创作从色调灰暗的“蓝色时期”转向色调明快清新的新时期“玫瑰色时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得到了更广泛的承认。

    1906年以后,毕加索作品的售价上升了,画商伏拉德愿出2000法郎购买他的一幅画。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以后,他携带奥列维尔回西班牙度了4个月假期。

    本世纪最初几年,野兽派的大色块绘画一时曾引起过人们的好奇心。但是,毕加索更多的是受塞尚的影响;与重色彩的野兽派相比,他更注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造型,强调画家对外界对象的主观态度。19061907年,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逐渐变得粗大、笨重,与几何图形颇为接近。经过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一种体现新的观点的绘画终于产生了。这就是1907年创作的名画《亚威农的少女》。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立体派画家更加彻底地摆脱了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和模仿,使绘画从受传统绘画讲究的透视法和投影的束缚、即人的肉眼的视觉限制中解放出来。这样,绘画所反映的就不是外部世界的一个感性的侧面,而是概念性的整体、多面体。现在,一幅画看上去,就很像是人绕着物体走一圈所看到的那个样子,画面上有的不仅限于肉眼看得见的部分,还有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借助于想象和理解才能认识的部分。

    毕加索这幅在“洗衣舫”的画室里创作的立体主义方法的处女作,从1907年春开始构思到最后完成,前后经历了4个多月的时间,共画了17张草图,最后定型的是一张纵横超过两公尺的油画。草图反映了这幅名画形成的过程,其中所显示的各个次要情节的逐渐消失颇能说明问题。在这幅反映妓院里发生的事情,原拟取名《罪恶的报酬》。画的第一稿中共有7个人物,其中两个看来是嫖妓的水手,一个水手拿着一束花,坐在5个裸体女人中间,另一个水手从布幕后面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像是骷髅的东西,似乎是作为死亡的象征。在后来的几幅画稿,水手和花束作为枝节被去掉了,画面上只剩下5个裸女。她们是妓女无疑,作者曾起名《亚威农的妓院》是以为证。从画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夫主要用于5个裸女的脸部。毕加索考虑的问题是立体的形状如何在画面上表达出来。依照传统的画法,画面是靠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决定的,即依据作者的视线出发的那个视角,近的物体画得亮一些,远的物体画得暗一些,小一些;看得见的部分才画出来,看不见的部分不画。毕加索从塞尚关于色面与立体关系的见解中得到启发,着眼于物象的分解和有秩序的重新组合。他这样提出问题:一个面对画家的人,画家看到的是他的正面,可是,难道他没有侧面和背面吗?他侧面和背面的形态是否也应该以某种形式在画面上表达出来呢?在创作《亚威农的少女》的过程中毕加索反复思考和试验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画上位于中央的那位女郎虽然正面对着我们,毕加索仍然画出了她鼻子的侧面像,让观众看出了只有从侧面观望时才能看出的现象;而画中右下角的女郎背对着我们,毕加索却画出了她的侧面像和正面像,使她的脸成为想象中的正面与侧面的结合体。

    这样,毕加索就彻底地超越和摆脱了光的照射角度的限制,而开辟了可以称之为立体视线的三度、四度、五度乃至更多度的视野,使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在广阔无限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亚威农的少女》体现了绘画的塑像化、装饰化和寓言性,尤其表现了非洲黑人雕塑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画面上右边那两个女人的造型上。她们有如鬼怪,恐怖异常,颇近似假面。站着的那个人物的脸上,一只特大的楔形鼻子占着主要地位,从头顶到下巴,几乎都用绿色线条画上浓重的阴影。下面那个人的面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描绘那只大得出奇的鼻子所用的弯得厉害的曲线,这条曲线把赤褐色的面颊同鼻子一边的深蓝色阴影划分开,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平面具有了立体感。

    毕加索的这幅画开始曾遭到很多同行的非议。出自他们口中的言论尖酸而苛刻:“过几天,他会在那幅画的后面上吊。”“毕加索看起来要变疯!”但是,慢慢地,他的方法被人理解了。列维·斯泰因转而说道:“现在,我知道你的用意是什么,你在努力绘画出第四度!”阿波利奈尔以其诗人的慧眼,似乎看出了更深刻的东西:“正如音乐是最纯粹的艺术那样,立体主义乃是最纯粹的绘画。”人们觉得,画上的人物虽然丑怪奇形,但却有一种特殊的巍峨气势,他们所显示出的力量,是在任何的传统画中找不到的。

    毕加索和勃拉克共同创立的立体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第一时期,重点是“碑坏”对象,将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而后互相交叠构成画面。第二时期,采用粘贴手法,将纸片等杂物贴在画布上构成作品,继而发展为抽象的色彩强烈的装饰画,并从绘画波及到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学领域。1913年是毕加索艺术道路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转折点,在完成了结构探索的任务之后,他开始把注意力的重点从单纯的形的方面转向所有方面,前些年暂时忽略了的色彩变化,重新被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坐着的女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1914年,所谓“杂物立体主义”进一步发展,画面上增加了更多的实物,立体主义的综合性更加突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艺术界特别是美术界失去了生命力,毕加索眼见立体主义无法使整个画坛摆脱困境,遂将创作方法暂时转向现实主义的轨道,与坚持纯粹立体主义的勃拉克分道扬镳,进入立体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的新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有《阳台》《坐在安乐椅上的女人》《蛋糕》《丑角》等。这些作品风格朴素、简洁、清晰,表明立体主义的琴弦同样可以弹出现实主义的音调。

    一战结束后和整个20年代,毕加索一方面采用写实的方法使绘画面向生活,创作了《母与子》连画、《两个裸妇》、《坐着的小丑》等触笔粗犷、结实、凝重,形象丰满厚实,渗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杰作;另一方面,也没有完全放弃立体主义的方法,捧出了《三个乐师》这帧令当时和以后的美术家们大吃一惊的艺术精品。从1925年起,毕加索的绘画越来越多的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剧烈动荡的社会生活,使毕加索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潜意识理论发生了兴趣,开始在人物画中表现性冲动、爱欲、同性恋、恋兽症、梦幻、精神分裂,以及生与死等主题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