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 > 第64节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广告的力量

    埃德·默维希,加拿大零售业之王,他开办的加拿大最大的零售超级市场,年营业额达101亿加元!这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简直是神话一般的奇迹。$首@发』默维希白手起家,他是凭借什么一步步走上零售之王宝座的呢?

    默维希1914年出生于一个欧洲犹太移民的家庭,15岁那年,父亲就与世长辞了。正在多伦多读高中的默维希,毅然接过了供养家庭的重担,他开过杂货店,但不成功,后来又进入一家超级市场工作,但薪水还是有限得很。耐不住贫穷的默维希毅然辞去了超级市场的差使,重操旧业,开设了一家出售体育用品的商店,名叫“运动小店”,这一次运气要好一些,几年起早贪黑的劳碌下来,手头居然也小有一笔积蓄了。

    应该说,这几年的磨难还是让默维希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在经营“运动小店”时,他把市场定位在中低档服装上,颇得平常老百姓的青睐,只是苦于资金有限,无法扩大经营规模。但聪明的默维希牢记这些年失败与成功的心得,他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大干一场。

    二战结束了,战后的多伦多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百业凋敝。默维希抓住机会在多伦多买下了一家旧物商店,决心按以往的设想去做。

    他把商店稍作整修,挂上“奥尼斯特·埃德商店”的醒目招牌,很快就开门营业了。

    一天,人们在这家商店的外墙上看到这么一个别致、有趣而又动人的广告。

    “致尊敬的顾客们:

    敝店的店堂像垃圾堆!敝店的服务令人难以恭维!敝店的货架只是一堆破烂箱子!但是——敝店的价格绝对是全市最低的!!!

    奥尼斯特·埃德商店”

    老实说,这样的广告人们还是头一次见到,对比其他的那些司空见惯的、用词华丽的广告来说,默维希的广告让顾客们感到朴实无华,非常实在。所以许多人决定到这家与众不同的商店去看一看,亲身经历它的“零乱”和廉价。

    于是,络绎不绝的顾客拥进了商店,他们欣喜地发现自己并未上当。这里商品种类繁多,从日用品到副食品,从指甲刀到婚纱,简直无所不有,而且的确货真价实。比如一对活鸡,这里才卖37加分,若在其他商店,这个价钱连半只鸡也买不到!顾客信服了,就是那些只是出于好奇逛一逛的人们,也忍不住买了大包小包的货物满载而归。

    默维希一炮走红!

    他的成功与广告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那则独出心裁的广告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他从这则引起轰动效应的广告中悟出:“高明的广告,力量是无穷的。”从此以后,他一直亲自动笔写广告词,直到功成名就的今天,他一直坚持每两周书写一次广告。

    “奥尼斯特·埃德商店”起初位于多伦多市的贫民区。开业头几年,来商店购物的人多是中下层的顾客。但是,随着该店的声望日益高涨,慢慢的有些高贵的夫人、绅士,也惠顾此店了。

    默维希回忆说:“过去来此买东西的上流社会人士,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总是推说‘为女仆买东西’之类的话;可后来,他们也大模大样地直来直去。再后来,外地来的游客也把到这里购买廉价物品,当作旅游中的一件必做的事项了。”

    加拿大的冬天是令人畏惧的,但即使是冰天雪地最寒冷的时节,也总有几百人聚集在奥尼斯特·埃德商店那巨大的广告牌下,殷切地等待该店开门。

    上午11点,商店的一个个大门纷纷打开了,顾客如潮水般涌入店堂。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仍是那则不变的广告:

    埃德的商品堆积如山,埃德的价格永远最低廉!

    永不疲倦的喇叭播送着店歌——《埃德之歌》:

    奥尼斯特·埃德,疯狂减价的埃德……

    许多年之后,尽管该店早已历经多次装修,成为多伦多市最大的超级商场,但仍挤满了川流不息的人潮。每当晚上闭店时,店员总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把流连忘返的顾客们打发走。

    为了应付这种似乎永不休止的客流,默维希想出一个马拉松营业法。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搞一次72小时的持续营业,这多多少少缓解了客流量。

    尽管如此,客潮仍不见有消退的迹象,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夕,默维希又搞了72小时持续马拉松营业。虽然这三天是连续暴风雨,但仍有八万名顾客光顾。有的顾客晚上7时进店转悠,直到次日四五点才满载而归!

    做生意不做广告等于“黑暗中向女人送秋波”。能激起顾客购买欲望的广告才是成功的广告。

    看最新章节

    高风险,高回报

    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大时,却偏要去做,那自然就成了冒险。问题是,许多事很难分清成败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时候也是冒险。而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人。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把握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犹太大亨哈默在利比亚的一次冒险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当时,利比亚的财政收入不高。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这里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已经打出若干眼“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

    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参加投标的公司,有很多是“空架子”,他们希望拿到租借地后再转租。另一些公司,其中包括西方石油公司,虽财力不够雄厚,但至少具有经营石油工业的经验。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它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受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再去考虑资金有限等问题。

    哈默虽然充满信心,但前程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但是,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以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相比,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都坐飞机赶来了,他们在4块租借地投了标。他们的投标方式非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找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