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 > 第113节

第113节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世界性

    犹太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但这一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自身所具有的“世界性内涵”,也就是说犹太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特质的文化”。当然,“世界性特质”与“世界性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具有了后者的某些品质与表象而已。犹太文化的“世界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交往的世界性。从历史的角度看,犹太民族恐怕是交往最频繁的民族。远古时代,犹太人与西亚地区的迦南人、亚述人、腓力斯人、巴比伦人等广泛交往。交往的结果使犹太教从其他地域宗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神教。此后,犹太人作为被征服者又与希腊、罗马文化有了交往。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与扬弃,最终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一起孕育了基督教文化。公元1世纪,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大流散”把他们卷入了一种强制性的交往之中,从此,“地球成了他们的祖国”。这种特殊的历史遭遇,使犹太人的交往活动远远超越了其他民族。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堪称为意义深远的一次历史大交往。犹太人第一次勇敢地去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篱,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吸取近代科学文化的洪流之中,并以“重筑犹太教”“培养科学精神”为口号,力图使犹太文化成为一种“可塑的、始终适应环境的有机的民族文化”。这次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离不开历史交往。启蒙运动的诱发力,正是在历史交往过程中使犹太人通过对比自身的民族文化与日益发达的西方文化而产生了一种空前的危机感;而这一运动开展的结果又促成了犹太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历史交往。

    频繁的历史交往对犹太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首先,历史交往保证了犹太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犹太文化的内涵。历史交往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任何一种文明都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性特质,在广泛的交往中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成果的聚合与延续。犹太历史充分证明了历史交往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推动力。试想,如果犹太人仅仅囿于巴勒斯坦的弹丸之地而不与其他民族交往,那么犹太文化就绝不会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影响深远的文化。犹太历史的显著特征就是不断迁徒、不断流散,在持续移位的过程中广泛地汲取了其他文化因素。进入大流散时代后,犹太人与其他文化的交往更为广泛。犹太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地中海区域,特别是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交融与结合,孕育了犹太文明中的一大瑰宝——活跃于8~13世纪的塞法尔迪文化。犹太文化与日耳曼及斯拉夫文明的交融又产生了犹太文化的又一分支——意第绪文化。近现代以来,犹太文化适应了人类现代化进程,在美洲大陆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色列国家的建立,犹太文化的主体又回归以色列,成为以色列新国民文化的精神支柱。可见,从犹太文化的最初发源到后来的历史演变,始终都是在与非犹太文化的冲突与融汇中使自身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从而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以其特有的风貌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总之,犹太文化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既冲突又吸纳、既分裂又融合的文化关系,犹太文化成果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保持与延续。由此看来,世界性既是犹太文化的特征与表象,也是犹太文化不断超越自我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世界文化的必要保证。

    其次,历史交往促进了民族特征及犹太精神的形成。而这种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同犹太民族广泛的历史交往密不可分:一方面交往为民族精神的产生与凝练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异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交往本身就是促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驱动力。犹太民族商业特性的形成则印证了这一观点。

    古希伯来人在进入迦南以前,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正是迎南地区独特的环境孕育了他们的从商意识。位于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地区东邻两河流域,北接欧亚腹地,东南为阿拉伯沙漠,西南是非洲大陆,为历史上最早的商路交汇之地。当亚伯拉罕率领希伯来人进入迦南之际,该地的文化远远先进于希伯来文化。形形色色的迦南人已建立许多小型的城邦国,掌握了农业技术和冶炼技术,手工业也很发达。各城邦国兴建的城市和城堡则是一个个贸易中心。迦南人频繁的贸易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尚未定居的希伯来人,他们中有些人逐渐放弃了畜牧业与农业,介入当地的贸易活动中。此后,随着迦南社会的发展,犹太人的贸易也日益扩大,到所罗门时代,犹太人的贸易伙伴已遍及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印度和非洲等地。由此可见,与迦南人的历史交往,对犹太民族商业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希伯来人定居迦南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希伯来人的商人基因同迦南地方商业特性相吻合的过程”。如果说远古时期的犹太人还是以某一块固定的地域为中心从事贸易活动的话,那么,大流散把他们赶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总体而论,他们不再同任何地方的固定市场有过于密切的关系,四处流散的生活决定了他们成为国际贸易的承担者。在流入欧洲以前,绝大多数犹太人都生活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可以说,伊斯兰教的兴起使犹太商人获取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由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对峙,特别是由于在东西方贸易的核心地区地中海沿岸出现了两大帝国——信仰基督教的法兰克王国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双方常因商业利益而大动干戈,不同宗教背景的商人彼此都不敢进入对方领地,欧亚之间的贸易几乎中断,而犹太人则顺理成章地扮演了东西方贸易的中介者。当时的犹太人活跃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拜占廷、巴勒斯坦、埃及、威尼斯等地,“他们在地中海和洲际贸易中起着极为活跃的作用,并作为国际商人而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他们在各大港口都设有自己的“代表”,组成了一个排除异己、自成体系的庞大商业网,保证了长途贸易的顺利进行。

    可见,正是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犹太人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孕育和发展其商业特长的机遇,也正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对钱产生了特殊的感知与认识,钱成了他们的“防卫机制”与“生存保险”,成为他们进入外部世界的“入场券”。

    第二,文化内容的开放性。犹太人在长期历史交往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就是作为民族主体,既能抵御外部社会的强大压力,又能摆脱来自方方面面的迷人诱惑,而保持其民族认同感。就文化层面而言,就是作为一个缺乏“地域疆界”的民族较为成功地把守了自己的“文化疆界”,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从而实现了民族文化的“闭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闭合”与“开放”本为一对相互排斥的范畴,也是任何民族在其发展中都难以回避的一种矛盾现象,犹太民族作为一种缺乏“根基”而又不甘沉沦的民族,其文化极需要闭合,只有保持民族传统的闭合性,犹太文化的主流才能弘扬,民族特性才能延续,才能使四处漂泊的犹太人面对同化压力,仍然拥有一方属于自我的阵地。一旦失去了这种闭合性,犹太民族必将同其他许许多多消失在文化歧途上的民族一样,走上一条由同化到消亡的衰败之路。正因为如此,犹太文化曾长期被视做一种保守的“闭合性”文化。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看到了犹太文化“闭合”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开放性的一面。

    在公元2世纪以前,希伯来文化的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圣经》中。由于《圣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再加上为了树立民族独尊地位的需要,希伯来人力图使《圣经》神圣化、经典化,从而使《圣经》成为闭合性的、名副其实的“圣书”。而《圣经》越是“成圣”,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鸿沟就越拉越大。因此,时刻都在寻求发展的犹太人急需一种“准圣经”在神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子孙后代制定一套行为准则。于是,在公元2世纪~6世纪之间,流落在巴比伦的犹太社团就集中本民族的宗教贤哲与思想精英,编纂了洋洋250万字的犹太口传律法集,即《巴比伦塔木德》。《塔木德》不仅对传统的犹太律法加以阐释,而且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神话故事、祖先传说、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天文地理、医学、算术、植物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通俗、简洁、适用的《塔木德》和《圣经》一起构成了犹太教育的蓝本。《塔木德》的问世,正体现了犹太民族的开放性心态。

    犹太文化的开放性还明显地体现在对异质文化的态度上。早期的希伯来文化就是在广泛吸取四邻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巴比伦之囚”时期,希伯来人接触了较为先进的巴比伦文化,他们在很多方面学习了巴比伦人的生活方式及教育体制。与希腊文化接触后,犹太知识分子又掀起了学习希腊文化的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古希腊哲学与古希伯来哲学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犹太希腊化哲学”,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在散居欧洲的过程中,犹太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虽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相融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的。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与教育的发展,犹太人突然发现他们正面临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知识的挑战。如果犹太文化想在精神方面继续得到尊重,那么,就必须把现代哲学纳入他们的有关上帝、世界、理性及人的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之中,就必须使犹太人广泛吸取传统之外的新知识,投身于现代化的洪流之中。于是,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大力鼓吹世俗思想,企图通过大范围多层次的现代化、世俗化教育,使犹太人了解西方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深刻反思民族文化,提炼犹太教信仰,清除自中世纪以来弥漫于犹太宗教学说中的谬误与虚妄,消除文化孤立主义,弥合在精神与文化方面与西方文明社会的差距,“最终塑造出在思想与文化方面能适应整个欧洲社会的新型的犹太人”。在这种背景下,犹太启蒙运动及犹太教改革应运而生,犹太世俗文化也迅速兴起。

    第三,文化影响的普遍性。在保留开放性特点的同时,犹太民族文化对异质文化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三大神教在教义、礼仪和信众行为规范方面的继承关系便是最突出的一点。希伯来文化不仅较为合理地对待神圣与世俗、信仰与功利、传统与变革等思想范畴,实现了本体文化的丰富与完善,而且为如何处理本体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往关系树立了典范。

    希伯来文化对欧洲知识界和思想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英、法、意、德等国曾一度掀起了学习希伯来文化的热潮,几乎所有的宗教改革家如伊斯拉漠、加尔文、马丁·路德等都曾潜心研究希伯来语。这一时代是不同思想交汇影响的时代,是人类文化交往史上的一次奇迹,而广大犹太学者承担了文化交往的中介者及推动者的角色。

    近现代以来,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犹太精英层出不穷的现象也是犹太文化世界化品质的一个反映。由于散居于世界各地,犹太文化常常表现为一种无国籍的文化。它一方面具备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与特定内涵,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内容及影响上又明显地超越了民族文化。以犹太文学为例,犹太作家不仅有大批希伯来语及意第绪语作品,还广泛使用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非本族语言写作,所以,如果按照国别与语种的不同,犹太作家又可隶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学之列,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归属于犹太文学,另一方面又归属于各居住地文学。

    犹太文化之所以能在人类文化史上有如此突出的地位,其生命力与影响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自身的世界化品质。波兰犹太思想家伊萨克·多伊彻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斯宾诺萨、海涅、马克思、罗莎、卢森堡、托洛斯基和弗罗伊德等犹太伟人的思想形成脉络,他认为这些人虽然被称为异端,但犹太传统已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他们的思维模式及处事方法是“非常犹太的”。但是他们绝不仅仅局限于闭塞、陈腐的古老传统,而是急于寻找超越犹太人的理想与事业,接受现代世界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的最新观点。他写道:“作为犹太人,他们的‘超前’优势恰恰在于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界线上,他们诞生和成长在不同时代的交替点上。他们的思想成长在最为扑朔迷离的相互沟通、相互滋养的文化影响之中,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居住的国家的隐蔽处和偏僻角落。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既在其社会之中又超然其外,既属于它而又超乎于它。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创造了超越其社会、超越其国家、也超越其时代和同代人之上的思想,才使得他们的精神能遨游在宽阔的地平线上,遨游向遥远的未来。”

    一、传统节日

    犹太新年

    虽然大节期为期仅三天,包括两天的犹太新年和赎罪日,但从犹太新年前一个月即以祿月开始,已经有一连串的礼法和习俗,直至赎罪日结束为止。这段期间的重心是悔罪,是犹太人承认过犯、求赦免和立志不会重蹈覆辙的时机。拉比明白到自我省察和彻底改过的困难,因此特地制定了四十天的节期,让节日的气氛可以逐渐建立起来,在赎罪日达至最高峰,让人们在这天专注于禁食和悔罪。

    节期的高峰是从犹太新年为始的十天悔罪期

    直至赎罪日结束。在这段期间,人们有机会借忏悔、祷告、善行和捐献去影响神的心意。

    大节期是从以祿月开始。按阿甚肯纳茲人的传统,在这一个月的自我省察期间,除安息日外,每天早上都吹响羊角号,呼唤众人开始悔过。此外,这月份的先知书读经集中于安慰人心的信息,承认个人挣扎求变的软弱无奈。在犹太新年的前一个星期,当传统犹太人开始反复吟诵悔罪祷时,节日的气氛就变得更加浓厚。在犹太新年前一天的安息日,悔罪祷在午夜吟诵,而非在惯常的清晨时分。

    犹太新年不仅记念神创造天地,也思想到末日的审判。除安息日外,所有聚会都以羊角号的角声为标记。按中世纪犹太教神学家迈蒙尼德的说法,角声像在呼唤:“苏醒吧,你们这些沉睡的人……反省你们的行为,报之以痛悔,纪念你们的造物主。”人们相信此刻是他们危急存亡的关键,生死系于他们悔改的心志,只有那些坚决悔改的人的名字才能被刻在“生命册”上,这是犹太新年礼仪的重点。

    犹太新年与赎罪日之间的安息日被称为回归或回转的安息日,命名是出于先知书选读的一段“以色列阿……你要归向耶和华你的神”。

    历史背景

    虽然新年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令人诧异的是希伯来文圣经并没有记载这个节期。圣经中惟一提及犹太新年的地方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以西结书,所述的背景并非指某个节日,而是一年中的某个季节,即一年之始,或可理解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尼散月。犹太历法其中一个特别之处是在七月而非一月庆祝新年。

    无论如何,圣经提到在七月的第一天有一个主要的节日,不过这节日看来不是新年。律法书规定在七月初一,即赎罪日的十天前,人们必须守圣安息日。这一天的特色是完全不可劳碌并吹角作纪念。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回归后,这个日子似乎变得更为重要。第一批按波斯王古列的法令回归的犹太人抵达耶路撒冷后,不久便庆祝住棚节,似乎是在七月初一那天。在大概一世纪后,犹太人历史里的其中一个戏剧性时刻,文士以斯拉在七月初一聚集以色列人于耶路撒冷城水门前,向他们念律法书。虽然他宣告这是欢欣和吃喝的一天,但此处的叙述再一次带出其后的住棚节。事实上,住棚节正是在新年的两星期后。

    虽然犹太人能从被掳回归,但大部分人仍然留在巴比伦。或许是受巴比伦的影响,七月最终成为一年之始,然而也有迹象显示这是受一些有关订定年份的古以色列习俗所影响,公元前十世纪的农耕历以秋收作为一年的开始。虽然大部分的圣经节期如逾越节、初熟节、住棚节都与以色列的耕作有关,但庆祝七月初一却与农耕历拉不上什么关系。事实上,每个新月都是一个该守的日子,但为什么偏偏一年中的第七个新月却须特别庆祝?这个问题直至拉比时代才得以解答。《密西拿》举出每一年里其实有四个新年,第一个新年是帝王的新年,在犹太历一月初。这是用以计算犹太统治者执政的年号;此外,这一天也是节期的新年,因此,许多讨论节期的书籍都会首先讲解逾越节,以此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第二个新年是献牛犊的新年,在犹太历六月初。第三个新年是民间的新年,在犹太历七月初,也成了宗教性的新年,亦用以计算安息日、禧年及种植周期。第四个新年是树木的新年,在犹太历十一月初。

    《密西拿》指犹太新年是天地万物站在神的审判席前的一天,按这传统,神在新年那天打开三本书。第一本书载有义人的名字,来年可继续生存;在第二本书里,作恶的人被定死罪;而第三本书载的是生死未决的人,换句话说,是大部分的人。他们的名字暂时被记在这里,而他们来年的命运取决于未来十天悔过期的表现,直至赎罪日为止;因此犹太新年也被称为审判日。

    由于人们习惯在犹太新年吹羊角号,所以它又被称为吹角日,这是既欢欣又庄严的一天。犹太新年与农耕或历史并没有关联,所以拉比把一些本来无法确定日子的事件跟新年拉上关系。他们从羊角在仪式中的重要性,推断它跟创世记廿二章以撒被捆绑时公羊出现在树丛的事件有关。事实上,这段经文正是这个节期必读的经文之一。此外,有些拉比尊这天为“人类受造日”及其他圣经主要大事的周年纪念。

    虽然犹太新年的有关仪式经历了许多演变,节期的概况和重要性从拉比时代至今都改变不大。无论如何,其中一个为人熟悉的礼仪是从中古时代流传至今的除罪礼。

    犹太教看新年

    犹太新年是一个既欢欣喜庆又略带忧思的节日,庆祝一年的终结和新一年的开始──时间的周而复始。

    拉比在《塔木德经》里提出一个见解,认为犹太新年与神创造的第六日,即造人的那一天吻合。按这个见解,犹太新年是所有人的生日,但毋庸置疑,每个人总会庆祝自己的生日。然而按这个解法,人类被造、犯罪和被审判都在同一天。亚当和夏娃被造、赐予生命、尝禁果、被审问、以至后来被逐出伊甸园,都在同一天发生。这几件事或能为我们对认识犹太新年的神学理论和主题提供一个典范。这是庆祝创造的日子,但也是交代和审判人的行事为人的日子。亚当夏娃犯罪的其中一个恶果,是将死亡带到世界,从这个典范中看到付上的代价甚高,在今天的犹太世界中,犯罪带来的代价仍是高昂的。

    在犹太新年,人们视神为那位终极审判官。生命册在圣者面前被打开,人要为自己答辩。回望自己在过去一年所作的选择,回想自己的行事为人,诚实地自我检讨,最终希望自己的名字会被刻在生命册上,安保来年的命运。传统上人们会互祝对方的名字被刻在来年的生命册上;明显地,每个人的行事为人可以影响神的决定。

    悔过是犹太新年的重要一环节,当每个人思想过去一年时,都会用各种悔过的途径去影响神的判决。真心的悔改可以有几个方式,包括承认错误、诚心改过和在可能的情况下付诸行动,这些行动让人能参与影响自己的命运。

    有亚当和夏娃的先例,人们记取偷吃禁果的教训,包括从伊甸园被驱逐、终身劳苦从地里得吃的、及承受生养儿女的苦楚。同样地,神掌管的来年命运也包括生活、生育及家庭和睦等各方面的转变。举例说,人们在新一年会否财政稳健是取决于神的旨意。这个情况似乎令人联想到有关预定论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一切已经在犹太新年有所定夺,那人的行动又能起什么作用呢?然而人们借着悔过的心志和行动,表明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命运付上一份力。这里说明人们不仅活出神的旨意,也在干预并最终改变命运。

    新年的另一个主题来自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希伯来文“rosh”是指“头”。这是一年的起头,带有头脑和心思的含意。因此人们盼望有丰盛美好的一年,而非挣扎求存的一年。一些塞法迪犹太群体传统上会制作一些带有这种意思的菜式,例如在烹调鱼类时留着鱼头、去掉鱼尾。

    同样地,其他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带出了节日的几个主题。人们习惯在犹太新年品尝新的食物,例如新采的水果。这种尝新的习俗具体表现出节期蕴藏的“新开始”含意。苹果——这令人忆起伊甸园的水果,提醒我们创造的主题。蜜糖——这源远流长代表力量和甜蜜的记号,表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蜜糖也是蜂群共同努力的甜蜜成果,所以被视为人们群策群力、共享成果的表征。因此把一片苹果蘸在蜜糖中正好代表个人融入社会,及当中的各种积极意义。

    这几个主题加起来带出了更新、庆贺、创造、评价、问责和负担:一个既欢欣又战兢的节日。

    在社区中过年

    犹太新年在圣经中被称为“吹角日”或“纪念日”,但是以其后由拉比演绎的新年最广为人知。犹太新年传统上与神创造天地有关,因此这种对新开始的重视,悔过和更新自然成了大节期的主题。

    在会堂里,新年那天的聚会和仪式反复带出几个主题。聚会的形式虽然跟平日的仪式接近,但是当中也加上了许多变化,强而有力地提醒人们要在踏入新一年前反省自己。强调神的王权及贤明的诗歌首先预备人们的情绪,除此之外,还有附加在标准祷文上的特别祷文互相配合。举例说,在立祷的祷词中,从犹太新年至赎罪日几天里会额外加上“求神记挂我们的生命,将我们刻在生命册上”及“求神以怜悯的心记挂我们”的句子。

    在附祷敬拜中,有三段额外的祝福祷词,分别是王权、纪念及角声。每一段祝福都包括与主题有关的十节经文,整合起来带出以下三个思想:神是王;神会奖赏义人、惩罚作恶的人;神在往昔彰显自己,也会在末世再一次彰显自己。在自由派中,如改革宗的犹太教,人们一般不会念附祷,而是将那些经文加在早祷里。

    在犹太新年的两天里,律法书选读特别着重出生、创造和透过以撒的故事表达神的怜悯等几个主题;此外又提出恐惧、审判和献以撒的故事所表达的信心试验等问题。拉比将替代以撒献祭的羊羔与羊角号联系起来,号角一般在律法书聚会和附祷中的站立祷后被吹响。

    角声正成为节期的最大特色。号角有三种不同的吹法,分别是一声长鸣、三回短号及九声断音。人们对这一连串角声所启发的意思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警号,唤醒人们悔过的需要;另一些人则认为那九声断音像哀哭一般,表达对审判的恐惧。无论如何,号角的哀怨声为礼节频繁的大节期添上了一分姿彩。

    犹太新年还有一个与其他犹太教仪式大相径庭的礼节,名为“他施匿”,按字面解释是“抛弃”的意思。在犹太新年的第一天下午,人们走到流动的水旁,把面包屑抛入水里,象征把个人的罪孽抛却。人们引弥加书七章十九节为此习俗的根据,经文说:“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虽然有些人相信这个习俗会把悔过程序变得琐碎,但至今这礼仪仍非常普遍。

    在家里过年

    由于犹太节期都是以日落为始,所以大部分与犹太新年有关的家庭礼节都在晚上举行。家庭里的主要庆祝活动包括一顿丰富的晚餐,用的是家里最好的瓷器和餐具,与安息日前夕相似。节日庆祝以燃点蜡烛作序幕,象征从世俗过渡到神圣的时刻;此外也背诵赞美祷告,感谢神让人进入这个季节。

    接着,人们背诵一段特别的新年祝酒词。习惯上所有家庭成员和宾客都会一同参与,拿着自己的杯,饮用其中的葡萄酒或葡萄汁。如其他节日一样,传统上人们会在祝酒词后再念一遍赞美祷才开始饮宴。

    享用晚餐前,会念祝谢面包的祷文。这其实也是安息日前夕的一个特色,人们会祝谢传统的哈拉面包。不过由于新年庆祝的是时间的转移,四季的周而复始,所以一般改用圆形的提子面包,象征生命和季节的无间断。人们希望有甜蜜的一年,一切欢欣美好,因此会在面包上淋上蜜糖来吃。

    为了表达有甜蜜的一年这个愿望,新年的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习俗是吃蘸过蜜糖的苹果。为何选择苹果?传统上人们会品尝在这个节令当造的果子,而新年刚巧在苹果第一造的时间,因此苹果便成为那“初熟的果子”。在吃那蘸过蜜糖的苹果之前,人们会求神“以甜蜜和快乐更新未来的一年”。

    晚餐后,会念“饭后祷”,包括所有为新年而设的附加部分。由于犹太新年为期两天,以上提及的所有习俗也会在第二个晚上重复,唯一的分别是有些人习惯在第二天用不同的初熟果子,例如石榴。这是犹太新年非常受欢迎的水果,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以色列地土生土长的果子之一;第二,传说每个石榴有613颗甜美多汁的果肉,与律法书提到的诫命数目一样。吃石榴时无须加上蜜糖,因它的果肉本身已非常甜美。

    新年期间,每天的午餐可以享用祝谢过的葡萄酒和提子面包,而且,人们会以“祝您有美好的一年”与家人和朋友互相问安。在过去的一世纪中,也有互送贺卡的习惯。

    赎罪日

    若问任何一个犹太人哪一天是犹太历中最重要的日子,他的答案必定是“赎罪日”。就算是平日没有守其他节期的犹太人,也会在这天到会堂去。赎罪日是以新年为首的十天忏悔的总结,以“热切”来形容这一天最适合不过。敬拜的用语生动明快,音乐高潮迭起,情绪忧郁黯然,这一切都因敬拜者在节期中禁绝身体的基本需要而加剧。犹太教认为这是人们在年终判决前,向神认罪的最后一个机会。

    犹太教看赎罪日

    赎罪日是在七月初十,即犹太新年后的第十天。根据犹太传统,这天神会在圣洁的法令上盖一个印章,决定每个人来年的命运。换句话说,一切关乎生死、和平及繁荣的决定在此刻已盖印锁定,生命册在这天作年结。

    犹太新年的一连串活动以犹太新年为始,在接着的十天延续,到赎罪日进入高潮。神在新一年让所有人站到审判席前,作出神圣的判决。法令在接着的赎罪日和八天调解期中锁定。十天的悔罪期提供一个影响神的心意的机会。在赎罪日,人们向神作出最后的恳求。

    律法书中提到赎罪日,并将之形容为人们该“煎熬自己的心灵”的一天。拉比一直把这句话理解为禁戒饮食、沐浴、穿皮鞋和性行为。这是犹太教其中一个主要的禁食日子,意指禁食必须从日落时分开始,直至翌日的黄昏。律法书清楚把这一天与赎罪观念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关连正是节期的中心思想。

    赎罪包括向神祷告忏悔,借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些祷告提到个人和集体的罪行,而赎罪日祷告聚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这方面。这一天的程序先是黄昏时分的朗诵柯尔尼德拉,除去过往一年人与神之间未履行的誓约。那幽怨的韵律为禁食揭开序幕,也培养了接着的廿四小时的气氛。

    虽然赎罪日针对的是个人和集体的罪行,但这并非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渠道。在犹太教中有两个独特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神的关系。按犹太人的习俗,若要弥补与人有关的过失,你必须直接面对那人,向他道歉。赎罪日则针对那些影响你与神的关系的过失;若没有向神悔罪,过失仍未能纠正过来。这一个元素往往使人痛定思痛,为过去一年所作的选择,严厉批判自己。

    当人试图承认和懊悔自己的过犯,就会向神陈述自己的“个案”。赎罪的行动表明人之作为人,有能力去改进自己,因此求神给予多一年的时间继续自我省察。这并非向神证明人配得一年的机会,而是虽然不配,但是人有渴慕公义的潜能,仍需多些时间才能发挥出来。

    在犹太新年和赎罪日整段期间,人们定时吹起羊角号。这号角和它的声音是种复杂的征象,能够号召犹太人聚集在一起,并唤起这个节期所蕴藏的力量。拉比在《塔木德经》内常将号角和它的声音跟许多美丽的形象联系起来。以最简单的角度看,号角把人们带回远古部族时代,当时人们以号角来保持沟通和团结。犹太新年和赎罪日反映个别犹太人和犹太社区每年一度自我省察的心志。在犹太新年,神为每一个人作出判决和颁布法令。他们有十天时间去影响神的心意,以赎罪日为高潮,就是法令盖印锁定的一天。赎罪日被称之为安息日中的安息日,在犹太历中占非常重要的席位。

    赎罪日的历史

    圣经所谈到的赎罪日是特定为赎罪和禁戒的一天。利未记廿三章廿七节记载,在七月初十那天,“你们什么工都不可作,因为是赎罪日,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赎罪。凡这日作什么工的,我必将他从民中除灭……”除了上面提到要弃绝的事情外,利未记还告诉犹太人在这天大祭司会献祭,为人们赎罪。这些祭祀包括用抽签方法挑两只山羊——一只分别为圣献给神,另一只作阿撒泻勒之用。我们不知道阿撒泻勒的真正意思,但祭祀仪式中,要求大祭司将以色列的罪归到这只阿撒泻勒的羊,然后要把这羊放到旷野去,好让这羊“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献给神的那只山羊则被献在坛上作洁净祭。

    在拉比文献中,赎罪日有另一个额外的名称——审判日。这严肃的一天总结犹太新年以后十天的忏悔。对拉比来说,犹太新年是以色列人属灵试验的开始,十天的忏悔则被视为求情的机会,赎罪日是高潮所在——宣布判决的一天。在这时候,神这位真正的审判官会决定每个以色列人和他们整体的命运,或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生命册上。

    拉比都紧守圣经中禁戒的教道,讨论在赎罪日那天应禁戒哪些日常的享乐。其中包括饮食、沐浴、自我膏抹、穿皮鞋,及禁绝性欲。不准穿着皮鞋的原因是它代表了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安逸,与悔罪所要求的谦卑有所抵触。

    这些限制在《塔木德经》里关于赎罪日的部分有极详细的讨论。

    从以祭司为本的祭祀,转移到以色列人自我省察罪孽的习惯,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去说明拉比如何巧妙地在政治难题中寻找出路。从拉比尼坦的文献收藏,我们读到一个关于拉比约克南·本·撒该跟拉比约书亚同行的故事。拉比约书亚目睹圣殿的颓垣败瓦,便说:“我们有祸了,我们赎罪的地方已变作废墟!”拉比约翰答道:“不要担忧,有另外一种赎罪的方法与此类同——是什么呢?就是行善事。”由于圣殿已成了废墟,拉比们创立了一个崭新的、较有弹性的方法,让人们仍可在没有圣殿的情况下赎罪。

    源于圣经的节期大部分都与农耕历有关系,犹太新年和赎罪日则不属于这个模式。拉比说,摩西在七月初十从西乃山带回第二套诫命,以示神已经宽恕了金牛犊的过错。这个拉比的解说为这个日子谱上历史的重要性,解释了赎罪日为何是在犹太新年后的第十天。

    在《犹太人的习性》一书中,拉比艾荣解释大节期——包括犹太新年、赎罪日和期间的十天忏悔——让人们专注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这一段时间让人们数算自己的一生,并采取行动忏悔自己的罪。这是我们从节期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里都怀着的重要讯息。

    住棚节

    节日起源

    紧随着犹太人的两个大节期,便是住棚节。住棚节将犹太人从严肃的自我批判,转到一个充满欢乐的庆典,由内省转到为丰收而感恩的外在表达。住棚节与先前的两个大节期不同,它是一个农耕庆祝大会,也是犹太教三个朝圣节期之一。

    根据《托拉》所载,在这节期内:“你们要住在棚里七日……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这里所说的“棚”可以说是神给人祝福的有形记号,而这记号源于农业社会。犹太人视逾越节不仅是纪念神拯救人出埃及的日子,也是播种的时候;同样地,他们视住棚节不仅是颁布律法书的日子,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收割的节令。和其他节日一样,住棚节是“家庭欢聚日”,大家一起欢度庆丰收的日子。

    后来,住棚节也成为庆祝其他大事的日子:例如所罗门王建圣殿,便是在住棚节举行献殿大典,甚至另一个重新奉献圣殿与神的哈努卡节,其实也是住棚节的庆典,只是因为政治因素而把该节期的日子推后了。

    节期特色

    节期中所用的棚舍,起源模糊不清,根据利未记廿三章的引述,人们住在棚舍,是因为当神带领以色列先祖们离开埃及时,他们都住在棚舍;这是唯一有关棚舍和出埃及事迹的经文。棚舍可能是农夫收割时暂时藏身的地方,出埃及记廿三章十六节解释这个联系:“……所收的是你田间所种劳碌得来初熟之物,并在年底收藏,要守收藏节。”这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庆祝神赐下丰富的收获。这节期的重心在圣经其他经文如尼希米记、以西结书和列王纪上,表达得更明显,在这些经文中,住棚节只简称作“节期”。

    在拉比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棚舍的资料。透过广泛讨论棚舍的特性和构造,有助于设计现今节日的棚舍。现今棚舍的设计,集中于结构、装饰和这个一年中只为期一周的居所的非永久结构的意义。

    住棚节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传统,就是四类植物枝束,通称卢拉夫束和依特果。“第一日要拿美好树上的果子和棕树上的枝子、与茂密树的枝条、并河旁的柳枝,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七日。”这些植物当然是节日农作物的象征,代表四种不同类的植物。更确切地说,这四类植物都是以色列的特产,因此,住棚节具有很浓郁的乡土风情。正因这样,住棚节便很自然地被用来庆祝其他好像献殿礼一类的全国性庆典。尼希米记述了另外四类植物枝束,其中橄榄树枝代替了利未记所说的柳树枝,并使用这些树枝作为搭棚的材料。

    在拉比时期或更早期,明显地,摇动卢拉夫束的习俗跟棚舍的搭建是毫无关系的。卢拉夫束后来更成为以色列的象征,从公元132~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时期所铸造的银币,上面刻有卢拉夫束和依特果便可推断。

    今天惯常的做法是,住棚节的每一天,在会堂内绕行,诵唱上行之诗,击打柳树枝,一边唱着“和撒那”的诗歌,一边摇动卢拉夫束和依特果,这是源自圣殿时期的一个仪式。继犹太新年和赎罪日期间的属灵反省,卢拉夫束成为持续反思守节意义的标志。

    住棚节的最后一天,群众会击打柳树枝,表示人的悔罪已到了最后一天,神最后的判决要从天上降下来。击打柳树枝的习俗源于圣殿礼仪,那时群众在祭坛旁边击打柳树枝,象征消灭罪恶。

    圣殿时期,只有住棚节有洒水的风俗,后来成为有精彩表演的狂欢大日子。今天,有人会利用这时机开派对或在棚舍中举行节目表演。

    在家中过节

    守节的意义聚焦于那个以树枝搭建、只作暂时棲身处的棚舍的象征性上。传统上,棚舍不单用来纪念在收割时,农夫在靠近农田的地方,有暂时栖身之处,也是纪念以色列人昔日在旷野漂流的一段历史。不论棚舍是用来纪念农夫的耕作,抑或是以色列人漂流旷野,住棚节很明显地指出,人类须倚赖神的恩典而生活,人们理应常常向神献上感谢,在家庆祝住棚节,正包括了这两个层面。

    住棚节的名称是由棚舍而来,明文规定,每个犹太人都要住在棚舍中。棚舍可以有不同款式,只要合乎某些条件,它可以是精致的木材构造,也可以是搭建在露台的简陋茅舍,更可以由铝质支柱和帆布墙预制装配而成。棚舍至少要有三堵墙,其材料足以抵挡普通风力,例如厚毛毡、帆布或木板都可以。屋顶是用斩下来的植物覆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