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 第14节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4、打铁要趁热

    借着夜幕的掩护,征南船队出长江口,准备向对岸进发。这时,只见船队后面几十里地处,黑云蔽天,没一会儿便雷电交加,倾盆大雨。于是,船队不得不暂时靠岸驻停。

    这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大家伙的心里不禁有些发虚!

    朱元璋心里也暗暗着急,他向老天爷祈祷,希望赶快云销雨霁。不过,外表上,他努力让自己泰然处之,一如平常。众人见他这样,很快便安定了下来。

    好在第二天,天气好多了。黎明时分,将要入江时,朱元璋特意把船队分成两支:一支右军由西南方向,一支左军由东北方向,以钳形攻势杀向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北部突出部分即为采石矶)。

    就在分派任务时,朱老大还特别强调:“采石是一个大镇、重镇,那里的守备一定相当严密。可是牛渚矶前临大江,防线过长,元军难为备御,而今我们兵发牛渚矶,其势必克!”这既是给大家打气,也是要大家有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当时西北风顺,舳舮齐发,云帆蔽江。见此盛壮,军士们无不欢跃,顿时群情激昂。

    朱元璋与廖永安等人是一路,当他们就快到达牛渚矶时,风力越发强劲,所以船只很快便靠上前来。离岸还只有三、四丈时,元兵都在矶上严阵以待,弓弩齐张,他们头上的盔缨甚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船上的将士们一时之间竟也未敢轻动。顷刻间,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静穆。

    短暂的沉默后,突然,岸上一个元军小头目大喊一声,双方好似突然从梦中醒来。冲在最前头的船上射出了第一箭,霎时间,岸上一片箭雨铺天盖地而来,船上众人纷纷举起盾牌,急风暴雨般的声音响过之后,船头落了一地的箭杆。

    这时,船上众将士爆发出了一阵阵呐喊,在一片喊杀声中,船阵顶着箭雨,快速向岸边冲去。

    事不宜迟,利在速战!

    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拿下采石,那么,金国当年的命运将等待着自己。

    元军虽有所准备,但没料到朱元璋部会倾巢而出,他们原先估计这只是试探性来袭,夺点战利品然后退回北岸的,所以暂时并未在此重兵布防。

    就在这时,只见常遇春飞舸而至,朱元璋向他大喊道:“如今可不正是你一展身手之机,成败皆在此一举!”大船因为无法靠岸,小船要方便得多。

    常同志应声而起,乃奋戈直前,他坐的小船第一个靠岸。元军很快扑了上来,围住了常遇春这条船。常同志见状,奋起一跃跳到岸上,只见他身中数箭而浑然不觉,大呼着左冲右突,包围他的元军纷纷躲闪,顿时慌乱起来。

    “好个常遇春,果然是个打先锋的料!”朱元璋在大船上看得真切,不禁赞叹道。

    后军受此激励,纷纷下水登岸,一齐向矶上涌来,元军越发惊骇。经过几个时辰的激战,元军终于溃退而去。大家乘胜追击,直扑采石,不到半天时间就将其攻占了。

    元军的战斗力之弱出乎众人的意料。但朱元璋此刻的心并没有放松,因为,登陆成功,占领采石,只意味着初步站稳脚跟,金陵才是最终的目标。

    采石不日失守的消息一经传出,沿江元军堡垒无不震动,竟有不少望风而逃,这一点出乎众人所料。看来,首战告捷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

    为了让手下将士努力向前,战前动员时,朱元璋告诉大伙,说眼前我们的粮食出现严重短缺,只有过江狠捞一把才能解决粮荒,否则都得饿肚子。肚子问题一向是中国历代起义的直接原因。大伙参加义军,十有八九都是被饥饿所驱使。所以,这比做多少思想工作都管用。因此,大多数将领都以为此次进占采石只是为了抢些粮食财物,一俟他们把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后,便嚷嚷着要起身返回。

    自然,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朱老大早就看中了江南岸的太平这一片富庶的土地:它南靠芜湖,东北接集庆路(今南京),地势开阔,又东倚丹阳湖,而湖周围的丹阳镇、高淳、宣城等皆物产丰富。若能据此以为根据地,那是再理想不过的。如果仅仅抢些粮草就回,那就等于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简直愚蠢透顶。

    但话已经说出在口,如果现在告诉大伙真相,闹不好会引起众人的犹疑害怕甚至抗命不从,那就把事情办糟了。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多时候,领导人决策的真实意图是不应该完全让手下人知道的,手下只需按部就班,认真执行就是了。

    朱老大心知诸将士多出自泥腿子,恋巢得紧,也大多没什么进取心,所以只能拿好话先哄他们。他便转头对徐达等众将说道:“而今咱们举全军之力渡江,幸而初战告捷,不过这算不得什么,咱们还当乘胜直取太平……如若听任诸军抢取财物以归江北,元军摸清了咱们的实力,势必要加强防范,以后想再渡江抢取财物就不可能了,而且,从此江东之地也终不为咱们所有,这实在太可惜了……”说着,他竟面露出悲凄之色。

    老大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便是“打铁要趁热”,宜将剩勇追穷寇!

    幸好徐同志等人一贯坚决支持老大的主张,纷纷表示应该这样做。既统一了思想,为防止有人中途动摇,朱元璋索性就学着项羽的样儿来了个“破釜沉舟”——全军“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绑架”。

    诸军见后大惊失色,连忙跑来问缘故,朱老大又哄着他们说道:“成大事者,不被小利蒙蔽了眼睛。这里距离富庶的太平城不远,舍此不取岂不亏得慌?”既有这般诱惑,诸军也就义无反顾了。

    第二天,在犒劳了一番将士后,大军便又启程转向东南,朱老大仍旧亲自带队,由观渡经太平桥乃直趋太平城下。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别于以往各朝的郡县制,元朝将全国共划分为约十个行省,可谓是现在省的雏形。在行省下面,又分路、府、州、县四等,一个行省大概有数个或十数个不等的路,当时的南京就叫集庆路,属江浙行省。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同知各一员。根据至元二年(1265)的定制: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当时小小的太平也是路,可见其地位之高。

    太平城里有元(江浙行省)平章完者不花、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等,他们闭城拒守。

    朱老大于是纵兵急攻,数万大军在山呼海啸的呐喊中,一举破城而入。结果完者不花与签事(官名)张旭等弃城逃走,万户纳哈出则被俘虏。

    另有太平路总管靳义见大势已去,遂出东门投水而死,为元朝尽了忠。朱老大听闻后便连连赞叹此人为“义士”,于是厚葬了靳总管。其实,这也不过是邀揽人心的一个法子罢了,表明自己也是敬慕忠义的正义之师,绝非寻常的流寇可比。

    这一招到后来,连“打渔杀家”的陈友谅也学了去——政治场就是秀场。

    朱老大想要个好名声,苦心到底没有白费。

    就在将要入太平城时,著名的老儒士李习及他的得意弟子陶安等,率领着众父老纷纷出城迎接。这陶安是很有些见识的名士,他后来还被朱元璋誉之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陶安虽然久慕朱老大名声,但乍一见朱老大那般相貌,也着实吓了一跳:见过难看的,没见过这么难看的。

    可待回过神儿来,便立时化成一脸的恭维,他赶紧对朱老大揖首道:“明公真是龙凤之姿,非常人也,我辈今日有主矣!”

    为了鼓足众将士的干劲,朱元璋先前本是哄他们说,打下太平之后要好好地搜刮一番。可是他心里却明白,绝不能因莽撞、骄纵而失了人心,尤其这里是江南文明荟萃之地,一旦有所疏失,容易惹来儒士们的谤议。别看这些人文弱不堪,但骨子里个个都是硬梆梆的,一旦民愤起来,这头比什么地方都难剃。后世的清军入关后,就在江浙一代遭遇到了最顽强的抗争,宁可城毁人亡也绝不投降,这足以说明:用精神和信仰武装起来的人,远比空有一身蛮力者更难对付。

    因此,还在采石即将出发时,他就先令李善长拟出了一张约束军士的榜文,即《戒戢军士榜》,等到一入太平城,老李就赶快将此榜张出。

    只说这边将士们兴奋地一涌入城,跟打了鸡血似的,刚要动手开抢,却忽见各处墙上贴满了禁抢的告示,触犯者一律处死!大伙一时竟都“愕然不敢动”了。偏偏就有个不知轻重的愣头青,刚动手开抢便被人拿住,旋即就被砍头示众了,城中立马肃然起来。

    但问题是,只一味强行禁止的话,那等于公开宣告朱老大说话不算数,忽悠了大家,如果引发了士兵们的愤怒,也不是好玩的。所以,必须得有人出头放点血,缓和一下众人的情绪。

    富民陈迪等急众人之所急,赶紧献上了一干金帛财物,当下朱老大便命令分与众将士,这才稍稍让颇为不爽的将士们得了点安慰。

    几天后,朱老大专门召集了陶安、李习等人谈话,一来集思广益,二来也可见见这几位的真才。

    席间陶安献言道:“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而考察其志向,无非都是贪图些子女玉帛之类,以取一时之快,却并非有拨乱救民、安定天下之心……而今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无不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民)伐(罪),则天下不足平也!”

    陶参谋说的既是恭维,也是某种暗示。朱老大自然明白,于是便又问他:“如今我欲取金陵,足下以为如何?”

    陶安停顿了片刻,便答道:“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明公取而有之,据其形胜,然后出兵以临四方,则何敌不克?”

    这种看法与冯国用先前所言几无二致,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而且,这陶参谋身居太平,此处离金陵不远,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故而他的看法更具说服力。

    陶参谋一番话自然甚合朱老大的心意,于是他便相当礼遇陶安,遇到一些棘手的事也多找他来商议。

    不久之后,经众人表决,就将太平路改为了太平府,并任命李习为知府;又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诸将皆恭奉朱老大为大元帅。这“大元帅”就算是个前敌总指挥的衔,就目前来说,这个位置舍他其谁呢?

    过了不久,朱老大又任命了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使,并以陶安参幕府事;又命诸将分守各门,修城浚濠以加强城池的守备。

    几天之后便传来消息说:元(江浙行省)右丞相阿鲁厌、副枢密使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封锁住采石江面,封闭了附近的姑孰口,从而也就阻断了南渡将士们的归路。虽然士兵们不免有些恐慌情绪,但朱老大反似吃了一颗定心丸,这回他可不用发愁将士们再有动摇之心了。

    几天后,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以数万之众来攻打太平城,其锋甚锐。“陈野先”这个名字,朱元璋也是久闻了,只可惜还没真正交过手。

    朱老大先是上城观察了一番,细察之下看出这陈野先用兵也很一般,于是他便派出徐达、邓愈、汤和等引兵出姑孰东以迎战;又派遣别将率领一支偏师悄悄绕到陈野先后面,见机行事。

    当徐达等一路转战至太平城北时,忽然天空中出现了一番奇异的景象,具体是什么,史书上没有明载,估计就是火烧云一类的。陈野先的兵士们只顾着好奇,结果被徐达的队伍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慌作一团。这时,那支预伏在后面的偏师也杀了出来,陈野先部腹背受敌,顷刻全军大败,连老陈本人也被生擒。

    看来,不懂学科学用科学,没搞科普宣传,害了老陈和部下。

    朱老大命人把陈野先给提了来,亲解去其绳索。待坐定之后,他方对老陈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劝慰,那意思也很明显:你是汉人,何必为蒙古人卖命,总之,你最好投降算了。

    陈野先低头想了一下,说自己愿意投降朱老大。

    于是,便写信发往各处,叫他那帮留守四处的兄弟们都放下武器,前来归附。信送出去第二天,就降众盈门了。

    阿鲁厌、蛮子海牙等部,本来准备以陈野先为先头部队,牵制朱元璋众人,然后再调派人马,对其发动总攻的,现在见陈野先部已兵败投降,计划落空,就只好率部在峪溪口驻扎,观望等待。

    他们是闲着了,但朱部可没闲着,大军已在为攻克金陵做积极准备了。很快,前方传来徐达率众攻克溧水州的好消息,眼看外围已渐廓清,金陵越发近在眼前了。

    这年的七月间,朱元璋和陈野先留守太平待命,而另一副帅张天祐则率诸军及陈部降众前往攻打金陵,也就是当时的集庆路。可是由于老张统兵不力,结果军队大败而还。

    八月,朱老大又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商量再次攻打金陵的事。但这一次会议基本没什么进展。

    有人也许会疑问:攻打金陵的行动,不一直是朱元璋在策划并操盘的吗?怎么临到最后他不亲自带队前往,去的却是张天祐等人?

    其实这是朱老大打的小算盘,因为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使他想去,老张等人也会争这头功,毕竟人家名义上也是个副帅,跟朱元璋是平级的——郭、张二人的地位也是龙凤朝廷正式承认的。

    事实上,滁州义军内部,早就分成两大派系,即郭、张派与朱派。两派如今虽在一个战壕里,但彼此猜忌、貌合神离,难保将来不分道扬镳。而且以朱老大的能力之强,坐上适当的位置很重要——但偏偏他的能力与权威发生了错位。

    也就是说,如今朱元璋名义上还是在给老郭的儿子小郭等人打工,只算个职业经理人,顺带有点小股份。而实际上不用说,他最适当的位置只能是老板,而且必须是老板。

    那怎么扭转这种错位的局面呢?两条路:要么他拉出去单干;要么他把小郭、老张等人给做了,然后自己翻身做老板。至于那个借来的傀儡盟主“小明王”,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朱老大准备采取第二种方法。这样至少在大面上不至于分裂队伍,不至于削弱自身的实力。而如果走第一条路,将来的命运未必不是复制后世石达开的绝路。

    外部,面临着战略选择和元军的虎视;内部,郭天叙和张天祐等人对自己构成了严重的掣肘,随着蛋糕的持续做大,队伍也必然会因此更加分化。这些问题,朱老大必须解决。

    但是,眼下是先解决外部,还是先肃清内部,着实需要考量一番。

    为此,朱元璋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个“局”,并导演了一出好戏。为了能把这出戏演得真实,需要搭上几千条无辜群众演员的性命。计策是毒了点,但现在不牺牲点人,将来革命阵营闹分裂,牺牲得只会更多。他朱元璋需要紧紧抓住的只是——未来。

    这里不妨做个类比:在太平天国初期,东王杨秀清的地位就基本相当于此刻的朱元璋,而天王洪秀全的位置则对应郭天叙等。杨秀清能力强,慢慢的军政大权基本由他操纵,但洪秀全仍有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如此一来,就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了隐患。

    在能力与权威错位的情况下,野心膨胀的杨秀清最终与洪秀全之间发生严重内讧。而杨秀清一死,太平天国则被极大削弱,“天京变乱”因此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盛衰转折点。

    但朱老大的能力远在杨秀清辈之上,小郭等人的声望则远不及老谋深算的洪秀全,于是,这场较量一开始就不对等。不过,朱元璋不想做得太绝,那样,将有违故主老郭的托付不说,还会给自己带来不义的名声。

    内斗的大戏即将拉开,只不过这次的导演因为是朱元璋,所以,尽管残忍了点,但绝对精彩。

    看最新章节

    5、局内人

    在朱老大作激烈思想斗争的同时,有个人也在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就是陈野先。

    其实,老陈投降时打的小算盘是:明里以书信招降旧部,暗里是拿话刺激大伙,想让他们坚定立场,坚守待援。孰料最后弄巧成拙,老部下都听话地“变节”了。

    莫不是自己的语文没学好,表达不够清晰准确?陈野先气得差点没吐血。

    老陈的这些小九九,朱元璋其实早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为保险计,朱老大很快就改编了老陈的队伍。

    一段时间后,老陈见朱老大待自己并无异样,心下也就安定了许多,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